脱囊
中医病名
脱囊,中医病名。指因肝经湿热邪毒下注阴囊所致。以急起阴囊红肿,继而溃烂皮脱,睾丸外露甚至脱落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好发于不注意卫生的老人。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阴囊部特发性坏疽。
名词解释
指因肝经湿热邪毒下注阴囊所致。以急起阴囊红肿,继而溃烂皮脱,睾丸外露甚至脱落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好发于不注意卫生的老人。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特点,与西医病名阴囊部特发性坏疽基本相同。
病因
本病因肝经湿热邪毒下注阴囊,以致阴囊红肿,继而溃烂皮脱,睾丸外露甚至脱落。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初起阴囊皮肤红肿掀热剧痛。
2.1~2天后阴囊皮肤紧张湿裂,色紫黑,继而阴囊迅速腐烂,渗流血样污水。
3.全身恶寒,壮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
病证鉴别
1.脱囊与囊痈
脱囊1~2天后后阴囊皮肤紧张湿裂,色紫黑,继而阴囊迅速腐烂,渗流血样污水。囊痈虽见阴囊皮肤红肿热痛,但一般不化脓破溃,即使成脓需一周左右,流脓黄稠。
2.脱囊与绣球风
绣球风以阴囊皮肤潮红、起疹、湿润或有渗液,剧烈瘙痒、灼痛为主,局部无明显肿胀,终不溃腐流脓水,全身亦无恶寒发热等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
3.脱囊与血疝
血疝因跌扑或手术所致阴囊肿大,皮色紫暗,胀痛不适,很少化脓,亦不破腐。
相关检查
诊断本病还可依据查B超示:阴囊正常声像图,在阴囊中隔左右各见一卵圆形睾丸,包膜光滑。查皮肤真菌示:阴性,即无致病菌生长。
辩证论治
治疗原则
本病早期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散痈;中期以扶正托毒;后期以益气生血。
证治分类
肝经湿热证
主证:阴囊掀红、剧痛,皮肤裂开,潮湿,甚至紫黑溃烂,渗出血性臭味液体,伴恶寒发热,口干口苦,舌淡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痈。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焦栀、柴胡、黄芩、生地、泽泻、当归、白木通、甘草、银花、连翘、板兰根。
其他疗法
1.初起用玉器膏或金黄膏外敷。如皮色紫黑,加用蟾酥合剂。
2.腐肉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时,改用蟾酥合剂或五五丹。
3.腐肉脱净,周围肿势渐退,肉色鲜红者,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外敷。
转归预后
本病若正气较强,病情轻者,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较重,正气较虚弱,部分患者也可并发疝气、阴囊肿胀等并发症。
文献摘要
脱囊之病名首见于《疡科心得集》:“脱囊,起始寒热交作,囊红睾丸肿,皮肤湿裂,隔日即黑,间日腐秽,不数日间,其囊尽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6 17:45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病因
诊查要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