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为生痰之源,
中医基础术语, 脾主运化,运化水液。若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聚而生痰。指出
痰饮证的病机。
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运化水液,若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聚而成痰。《医宗必读·痰饮》:“按痰之为病,十常六七,而内经叙痰饮四条,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若脾胃运化失职,土不制水,则导致水津不行,停聚而为痰、为饮。
《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属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饮食入胃后,经脾的吸收,将水液中的精气首先向上输送于肺,在肺气的作用下,将其中的“清”的部分布散于全身以濡养脏腑组织器官,其中“浊”的部分,一部分经肺的宣发作用输布于皮毛而为汗,另一部分经肺的肃降作用下达与肾和膀胱,成为尿液排出体外,使体内各个组织器官,既得到津液的充分濡养,又不致水湿停留,从而维持体液的动态平衡。若脾运不健,气化失调,水液停聚于肺而为痰饮,故曰:“脾为生痰之源。”
脾为生痰之源,说明脾在
痰饮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痰饮之形成,与外邪犯肺和脏腑失调有关。如外邪犯肺,肺气失宣,或郁而生热,或化燥伤阴,均可使津液凝结而成痰。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职,津液运行停滞,停聚日久,也可凝结生痰。肺、脾、肾三藏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故痰饮多责于肺脾肾病变。脾主运化水液,是指脾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故祛痰剂每多配伍健脾祛湿药,所谓“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医宗必读》。故凡治痰,不仅要宣肃肺气,助痰液排出体外,更需治脾,健脾补气,促其运化,以杜绝生痰之源。故常配伍健脾祛湿药如白术、茯苓等。然脾土之健运,常得命门之火温煦,若命门火不足以温煦脾阳,则脾阳不运易聚湿生痰。故丁甘仁:“痰饮生源于土湿,土湿本源于水寒,欲化其痰,先燥土湿,欲燥土湿,先温水寒。”况肾脏主水,津液的肾中阳气之温煦以蒸腾,如肾虚气化不行,则水液停留,殃及全身,泛滥亦成痰饮。诚如张介宾:“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故治痰饮之法,当以治理脾肾为要,使痰无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