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阳虚证
中医病证名
脾胃阳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因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致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脾失统摄所表现出来的胃痛隐隐,或便血,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一类病证。本病证见于呕吐、呃逆、胃痛、腹痛、反胃、泄泻、饮证。病位在脾胃,病理属性为虚证,寒证。
病因
脾胃素虚,或忧思劳倦太过,或病后虚弱,亦或饮食不节。
病机
胃以降为顺,脾胃阳虚,运化失常,不能和降,胃气上逆,故见饮食稍多即吐,或呃声低长无力,倦怠乏力;脾胃阳虚,水谷不归正化,故见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为脾胃阳虚之象。
辨证要点
饮食稍多即吐,呃声低长无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治法
补益脾胃,温中散寒。
常用中药
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常用腧穴
内关、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
针灸疗法
1.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用补法,或艾灸中脘、神阙、足三里,治虚寒胃痛、腹痛。
2.体虚呃逆不止者,灸膈俞、足三里,或指压双侧翳风穴,或膻中穴(两乳之间,胸骨中线上,于第四肋间隙)拔火罐。
3.脾胃虚寒性呕吐宜灸隐白、脾俞。
常见病证
脾胃阳虚证 呕吐
临床表现: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色晄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常用方剂:理中汤加减。
常用方药: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
脾胃阳虚证 呃逆
临床表现: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晄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常用方剂:理中丸加减。
常用方药: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
预防调护
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外邪侵袭。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3.饮食方面也应注意调理。脾胃素虚者,饮食不宜过多,同时勿食生冷瓜果等,禁服寒凉药物。若胃中有热者,忌食肥甘厚腻、辛辣香燥、醇酒等物品,禁服温燥药物,戒烟。
转归
病程较长,病势较缓。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6 13:06
目录
概述
病因
病机
辨证要点
治法
常用中药
常用腧穴
针灸疗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