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触诊
脾脏触诊
脾脏触诊检查是用于检查腹部脾脏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检查方法。正常情况下脾脏不能触及。一旦触及,即提示脾脏肿大至正常2-3倍。临床上以双手触诊法应用居多。患者仰卧,两腿稍屈曲,医生左手绕过患者腹前方,手掌置于其左胸下部分第9-11肋处,将后胸向前推动并与拇指共同限制胸廓运动。右手掌平放于脐部,自脐平面开始触诊,与左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如同触诊肝脏一样,配合呼吸,逐步向上,迎触脾尖,直至左肋缘。在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时,可嘱患者取右侧卧位,双下肢屈曲,再用双手触诊容易触及。
正常值
正常情况下脾脏不能触及。脾脏是一个富于血供的实质性脏器,质软而脆。一般认为生理脾长10-12cm,宽6-8cm,厚3-4cm,重110-200g。脾脏位于左季肋区后外方肋弓深处,与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膈面与膈肌和左肋膈窦相邻,前方有胃,后方与左肾、左肾上腺毗邻,下端与结肠脾沟相邻,脾门与胰尾相邻。脾脏为腹膜内位器官,由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与邻近器官相连。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脾肿大的分度:临床上,一般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为轻度肿大;超过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亦称巨脾。   需要检查的人群:常规体检项目,腹部异常者。
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基本无不适合人群,但心理精神异常者应注意。   检查时要求:脾肿大的测量方法:通常用三条线来表示:“1”线(又称甲乙线)指左锁骨中线左肋缘至脾下缘的距离(以厘米表示)。脾轻度肿大时只作第1测量。“2”线和“3”线 脾明显肿大时,应加测“2”线(甲丙线)和“3”线(丁戊线),前者系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最远点的距离(应大于“1”线),后者指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如脾高度增大向右越过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至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表示;未超过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与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表示。
检查过程
(1) 浅部触诊法:脾脏肿大明显且又表浅时,用右手单手触诊轻用力即可触及肿大的脾脏。   (2) 双触诊法:脾脏肿大位置较深时,应用双手触诊法进行检查。嘱病人屈膝仰卧位或右侧卧位,检查者左手在脾脏背后的第7-10肋处向前托,并尽可能使胸廓固定。嘱病人做腹式深呼吸运动,检查者右手平放于腹部,手的长轴与左肋弓呈垂直方向,然后逐渐自下而上接近左侧肋弓,手指末端稍弯曲,轻轻压入腹壁,当病人深吸气时,脾脏下降而碰到触诊的手指,即可触及脾脏下缘。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时,可嘱病人改用右侧卧位,病人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进行检查,则较易触到轻度肿大的脾脏。   (3) 冲击触诊法:用于腹水病人触诊脾脏时。   (4) 反击触诊法:此法通过检查脾脏的移动度,来判断脾脏有无粘连。方法与双手触诊法相似,一手按在前腹壁的脾脏表面,固定不动;另一手在背部骶棘肌外侧的肋骨下方的间隙内,向前腹壁的方向顶动冲击,可反复数次。如前腹壁的手有冲击感,说明脾脏周围无粘连。   触诊内容:包括脾脏的大小、表面情况、质地、边缘、有无压痛以及摩擦感等。
相关疾病
脾功能亢进,新生儿肝脾肿大,脾脓肿,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小儿脾大,脾水,脾大,脾囊肿
相关症状
四支怠惰,寒湿浸淫,肢体重困,爪甲青紫,发作性四肢肌肉僵直,闭目摇头,气急神扬,浊气壅滞,压痛,巨脾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7 09:24
目录
概述
正常值
临床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