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腧,汉语二级字,读作腧(shù),人体上的穴道:腧穴。肺腧。胃腧。
古籍解释
【未集下】【肉字部】腧 ·康熙笔画:15 ·部外笔画:9
广韵》伤遇切《集韵》春遇切,并音戍。《玉篇》五藏腧也。《集韵》五藏腧穴。《正字通方书灸法,腧穴在脊中,对脐名开寸半。
又《五音集韵》羊朱切,音逾。腧腧,媚貌。
基本字义
1、腧字从肉从俞。“肉”指身体、肌肉。“俞”意为“捷径”。“肉”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身体内部的捷径、通道”。捷径或通道都有一个入口——“穴”。故腧与穴常连称为“腧穴”[acupoint;accupunctive point]。如“肾腧”、“胃腧”(现常以“俞”字代之) 。
2、yú 用同“腴”。
3、shù 中医名词。
①指身体内的针、灸刺激感的传递通道。《灵枢·九针十二原》:“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切独坚。”《灵枢·背腧》:“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
②为“五腧穴”(即井、荥、腧、经、合“五输穴”)的简称。《灵枢·四时气》:“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各取井荥,必深以留之。”《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腧。”
腧穴
腧(shù,第四声)穴是指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又称孔穴、穴位等。
腧穴学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本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结合腧穴的形态结构和针灸效应等进行研究,使腧穴学的内容更为丰富。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参考资料
康熙字典.汉典.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千篇国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6 08:03
目录
概述
古籍解释
基本字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