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大肌
腰椎两侧的长肌
腰大肌(Psoas major muscle),位于腰椎两侧的长肌,它大部分位于腰椎椎体与横突之间的陷沟内,肌纤维以羽状形式向外 下方排列走行,形成上下较细、中段较粗的类似纺锤状的条形肌肉
解剖结构与机能
1、起自第12胸椎体、第1~5腰椎体和椎间盘的侧面,以及全部腰椎横突的前面和下缘。肌束向下与髂肌结合,形成一肌腱,穿过腹股沟韧带的肌腔隙,沿髂耻隆起的前面及髋关节囊的前内侧面下行,止于股骨小转子。
2、腰大肌大部分位于T12-L4椎体与横突之间陷沟内,其上部肌纤维可延伸至后纵隔最下部及膈肌的后方。大部分腰大肌以肌齿形式连接在T12-L4椎体和椎间盘边缘处,外侧部分连接于T12-L4腰椎横突,向下与髂肌共同形成髂腰肌腱,经腹股沟韧带下肌腔隙,止于大腿根部内侧的股骨小转子。正中矢状面之腰大肌外缘间距为40-63mm,L3横突最长,该处的肌腹横径最宽,是腰大肌肌纤维最集中部位。T12-L4椎间孔位于肌肉附着处的后方,腰椎横突前方,腰脊神经由此发出。
3、近固定时,此肌收缩,可使大腿屈并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躯干向同侧屈,两侧肌肉收缩,则屈脊柱腰段而使躯干前屈。
4、功能与锻炼:腰大肌与髂肌一起合称为髂腰肌。髂腰肌对大腿的前摆起重要作用。常采用正踢腿、负重高抬腿跑、悬垂举腿、仰卧起坐等辅助练习发展髂腰肌的力量。腰大肌受腰丛的肌支(T12~L4)支配。
临床
1、腰部骨骼及肌肉具有维持身体姿势稳定,传导上下肢力量,完成各种技术动作的重要功能。腰部一旦损伤,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通常认为腰大肌是屈髋的重要肌肉当脊柱出现平衡失调时,腰大肌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当一侧腰大肌损伤、瘫痪时,会造成腰段脊柱发生侧凸;而两侧腰大肌同时损伤、瘫痪,则会使得腰段脊柱发生后凸。当出现腰大肌损伤所引起的各种腰背疼痛,临床上多利用中医推拿、针灸、热敷等治疗,且效果理想。
2、临床上认为腰椎失衡是造成腰椎间盘退变甚至突出的主要因素。垂直走行的腰大肌为脊柱椎体提供了稳定性,而双侧腰大肌不对称会导致腰椎支持系统力量减弱或者受力不均衡,使椎间盘所受的剪切力增大,这可能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解剖因素之一。现普遍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后可导致同侧腰大肌活动减少等原因而使其变细萎缩。
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它和腰大肌损伤有着密切关系。腰大肌为重要的脊旁肌之一,其作用除屈髋外还有对脊柱骨盆的运动及稳定作用。临床可见腰大肌的单独损伤,但更常见的是与脊柱病变的相互影响而引发的代偿及失代偿性表现。在治疗上,使用推拿、针刺、灸法、热敷或其他物理疗法,调节腰大肌可以改变脊柱前端的异常应力,调整腰椎脊柱力学平衡,调整腰椎曲度,从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大肌作为脊柱-骨盆-髋关节复合结构的一部分,结构复杂功能重要,故仍需要更系统的研究,对临床相关问题的解决起到促进作用。
其他
自发性腰大肌血肿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多见于血友病患者及口服抗凝药的患者,然而因巨大腰大肌血肿致股神经损伤则十分罕见。腰大肌血肿患者的临床变现十分多样,包括腰痛或腹股沟区疼痛,步行后加重,累及神经根分布区的放射痛或持续慢性失血表现。急性血肿期患者体格检查可见患侧的髋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慢性血肿期患者可见腹股沟区肿大、受压神经分布区皮肤浅感觉减退甚至肌力下降等。然而上述临床体征缺乏特异,可见于多种腰椎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结核、感染、肿瘤等,因此临床体征对于腰大肌血肿的诊断及治疗相对有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9 23:07
目录
概述
解剖结构与机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