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
病症名称
腱鞘囊肿是一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其本质是人体关节、韧带肌腱附近的良性肿物,通常表现为突起皮肤的一种光滑、柔软、良性的肿块。腱鞘囊肿的常用名是滑膜囊肿或软组织肿瘤。腱鞘囊肿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良性腱鞘囊肿较常见,且多数为单个囊肿。恶性腱鞘囊肿较少见,具有恶性生长特征。腱鞘囊肿的具体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一些研究表明,其可能与慢性刺激、积累损伤和遗传因素有关。
分型
腱鞘囊肿根据不同的分型方式,分型不同。
根据囊肿的性质,可分为良性腱鞘囊肿和恶性腱鞘囊肿。
较常见,且多数为单个囊肿。
较少见,具有恶性生长特征。
根据囊肿在体表是否可见,可分为显性腱鞘囊肿和隐匿性腱鞘囊肿。
显性多发生于四肢,手部好发于手腕背侧,横纹中央偏拇指侧即“舟骨、月骨间韧带”,还可发于腕掌侧及手背部,拇指、食指间凹陷内。足部发病以足背外侧,足中趾掌根部的腱鞘多见。
匿性的多发生于腕背舟月骨间韧带处,腕背横纹中央偏拇指侧,虽然具备明显疼痛、压痛,却难以触及囊肿时,需考虑本病,同时可见于腹股沟和椎管内等处。
根据囊肿的发病部位,可分为手腕部腱鞘囊肿和足踝部腱鞘囊肿两种类型。
通常出现在腕背侧,少数患者出现在掌侧,多数是由于长期的慢性劳损而导致滑膜腔内积液增多而形成。
通常发生在足背部,跗管内的腱鞘囊肿可能会压迫胫神经,从而导致跗管综合征。少数轻度的足踝部腱鞘囊肿能自行消退,但也会再次长出。
病因
发病原因
腱鞘囊肿目前病因不明,多发生于腕背部、腕掌部、足背部,也可见于手指关节等部位,可能与邻近组织的的退变及损伤处的长期刺激有关。另外,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局部损伤或慢性劳损等因素,导致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的结缔组织营养不良,逐渐发生退行性变而形成囊性肿物。
关节囊或腱鞘存在结构缺陷,关节周围滑液渗入其中,逐渐形成囊性肿物。
关节周围组织的胶原发生了黏液变性而形成囊性肿物等。
诱发因素
发病机制
腱鞘是包绕在肌腱外面的鞘管状结构。腱鞘与肌腱之间含少量滑液,故肌腱能在腱鞘内自由滑动。
由于长期频繁使用某一个关节,肌腱在腱鞘内的滑动和摩擦增多,产生了过多的滑液,这些滑液聚集,腱鞘因此向外突起,形成一个囊状结构,也就是腱鞘囊肿。
流行病学
发病率
腱鞘囊肿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都有发病的可能,但更常见于成年人和长期受力使用肌肉的劳动者,如建筑工人、厨师等职业。儿童中很少发生,13岁以下患者占33%。可在成长中的2~3年自发消失。
腱鞘囊肿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但在人群中的整体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腱鞘囊肿的发病率可能更高。
腱鞘囊肿的流行病学研究还表明,女性的患病率可能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在劳动过程中对手腕的细微动作更为频繁有关。
死亡率
本病不引起死亡,暂无死亡率统计数据。
流行强度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暂无流行强度数据统计。
症状
早期症状
一般表现为皮下浅表的半球状隆起,大小不一,一般无明显症状或轻度酸痛,若囊肿过大,局部压迫,可产生局部疼痛、远端的麻木,及关节运动障碍。
常见症状
临床表现
若囊肿过大,可压迫局部的神经,产生远端的麻木,运动异常。如果压迫了血管,除了通常表现的疼痛外,还可能因为循环障碍,出现指端发凉,或者肤色苍白等。各部位的症状具体表现如下所述。
伴有腕关节不稳定,即腕关节屈伸、及侧偏活动时,可闻及弹响。
或拇指外展受限。
如果影响到桡神经,可产生虎口区麻木等症状。
如果压迫跗管内胫神经,造成麻木、疼痛、向足底放射,即“跗管综合征”等。
比较少见,体积较小、部分可以出现大腿内侧放射痛等。少数患者仅表现为下肢肿胀,或关节功能障碍,囊肿较大者,腹股沟包块或软组织肿胀较明显。
患者常有背痛,下肢痛、放射痛,或肢体麻木、感觉丧失等等多种症状。椎管内腱鞘囊肿,还可引起邻近骨质侵蚀、关节旁韧带和软组织破坏。
就医
就诊科室
骨科。
诊断依据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与相关影像学检查等作出诊断。
病史方面一般有局部关节长期劳损史,有局部关节或肌腱外伤史,有手指骨关节炎史。典型临床表现为腕部或足背部等皮下浅表处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囊性、无痛性肿物。表面光滑,不与皮肤组织粘连,不易推动或略可推动。重压有酸胀感或轻微压痛。
相关检查
目的在于了解囊肿发生具体部位,有无压迫等等。
通过触诊肿块,看是否触发疼痛或远端的发凉、麻木,判断囊肿的体积,是否压迫周围的血管或者神经。
透光试验
用光源从一侧照射肿物,根据透亮程度评估其内容物的性质。
超声
对于可见有体表肿物的腱鞘囊肿,首选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显示囊肿的大小、数目、形态、血流信号、边界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容易将囊肿及周围组织区分,简便易行、价格低廉,无辐射,不良反应小。
磁共振成像(MRI)
能将腱鞘囊肿与周围皮下脂肪和水肿区别开来,对于软组织病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清晰显示囊肿的大小、范围、来源,若患者体表无明显包块,伴有局部的疼痛,核磁可以将隐匿性腱鞘囊肿和其他类型的占位很好的腱鞘囊肿区别开来。
CT检查
对于诊断本病价值不及超声及核磁。
X线
有助于发现腕部腱鞘囊肿合并腕关节不稳定。
部分病例若临床医师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无法明确诊断,则可能需要取局部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病理结果,显示囊壁由致密的结缔纤维组织构成,内容物为透明的、胶状的、黏稠的黏蛋白,可确诊腱鞘囊肿。
腕关节镜,原本是一种手术治疗,但是也可以用它诊断手腕疼痛的其他来源。
鉴别诊断
位于桡动脉处的腱鞘囊肿,应与桡动脉瘤相鉴别。桡动脉瘤有搏动感,进行认真触诊及B超可鉴别。
滑膜肉瘤与腱鞘囊肿症状相似,软组织内可有钙化影,医生会采用影像学方法鉴别。
脂肪瘤通常不是球状,抽吸也不会产生液体,超声显示为非囊性肿块。
患者的拇指、食指、中指的感觉异常,通常在夜间更严重,麻木会影响患者睡眠,部分患者可有夜间麻醒。
严重时,无法完成手部的精细运动。医生体格检查时,直接压迫腕关节的正中神经,或患者腕关节屈曲长达1分钟,则诱发再现症状问题。
此外,行神经肌电图可提示正中神经损伤。
腹股沟区包块,最常见于腹股沟疝,比如斜疝、直疝和股疝。
其中斜疝最为常见,男性多于女性,表现为站立及腹压增加时,引发出现腹股沟区包块,质地较软,边界欠清,平躺及挤压包块时,包块可缩小或消失。
股疝常见于多产妇、老年女性,主要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半球形隆起,质软,平卧后多不能完全消失。行超声检查可鉴别。
治疗
腱鞘囊肿是常见的良性肿物。若局部症状不重,建议暂时观察即可。现在已不再推荐物理方式来直接粉碎囊肿。
一般治疗
针刺挤压法
消毒后,粗针头刺破囊壁,或用粗三角针带粗丝线,贯穿囊肿,缝两针形呈“十”字,挤压囊肿、挤出囊液,加压包扎后,患者应每日多按压几次。
穿刺注药法
粗针头穿刺,尽量挤出囊液,后注射确炎舒松、倍他米松、可的松等类固醇类药物,然后局部进行加压包扎。
以上这些方法并未破坏囊肿本身,故易复发,此外,注射可能会造成明显的皮下组织萎缩或色素脱失,应谨慎用之。但这些方式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且方便快捷,并发症发生率低,故为部分轻症患者的首选方法。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轻度疼痛患者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止痛。
物理疗法
包括热疗、冷疗、电疗和超声波治疗等,可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并增强肌肉的力量。此外,特定的手部运动和伸展练习也可以帮助改善手部功能。
手术治疗
术前准备
手术方式
推荐从蒂的根部完整切除囊肿,如囊肿与腱鞘相连,则同时切除周围部分腱鞘组织以降低复发率。
关节镜是一种微创技术,可用于进行关节内检查、诊断及治疗,和传统开放式手术相比,关节镜可缩短切口长度、减少腱膜损伤、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轻患者手术痛苦。
术后护理
中医治疗
针刺疗法
在囊肿四周以普通针灸针穿透囊壁,留针30分钟,起针后加压包扎。
其他治疗
现在已不再推荐如快速挤压、用厚重的书本快速拍击等物理方式来粉碎囊肿。因为这种治疗方式不能阻止复发,同时可能导致进一步的周围组织伤害。
预后
本病自发缓解率比较高,有将近一半的患者可自愈。
治愈性
症状不易缓解时,进行穿刺抽吸等治疗,也可以治愈,复发几率约50%。
手术复发率相对较低,关节镜手术、开放式手术与保守治疗的复发率依次增高。
严重性
较大的腱鞘囊肿会影响美观。局部神经受压,可产生局部疼痛或刺痛,远端麻木、肌肉无力、活动受限等症状,影响工作和生活。
如果囊肿过大,压迫手、足的局部神经,可引起腕管综合征、跗管综合征等并发症。
并发症
大部分的腱鞘囊肿几乎不会引起并发症。部分患者囊肿增大可能压迫周围组织,从而产生相应部位的疼痛、麻木、活动障碍等症状。
腱鞘囊肿进行开放手术治疗时,可能引起包括感染、神经损伤、舟月不稳定、动静脉损伤等并发症。另外,术后的瘢痕挛缩也可能导致局部关节活动不利。
关节镜下切除腱鞘囊肿蒂部和囊壁时,有可能损伤肌腱。部分患者由于关节囊黏连或复发,引起手术部位持续疼痛。
预防及日常护理
发展史
1976 年Angelides 等报道观察了500 例腕背侧腱鞘囊肿,发现这些蒂大部分起源于关节内的舟月韧带,1988 年Clay的研究表明蒂部也可起源于关节内其它任何部位,特别是头状骨;另有约10%起源于肌腱腱鞘。Angelides 和Andren 发现蒂根部有单向活瓣的功能,囊液只可从关节腔内流入囊肿内而不可逆流。这种单向活瓣被认为是由许多位于蒂周围的“微小囊肿”(后来被认为是隐匿性囊肿)形成,这些“微小囊肿”与大囊肿相沟通,被认为是弯曲的蒂腔的一部分,并与关节相通,在囊肿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电子显微镜发现,囊壁是由许多随机取向的胶原蛋白片摞叠构成,其中可见少量功能活跃的成纤维细胞或间充质细胞。囊液主要由透明质酸构成,还含有少量氨基葡萄糖、球蛋白等。与关节液相比,囊液的产生机制不同,也略粘稠;而囊壁可能由压缩的周围组织形成。
研究进展
腕关节镜是一种可用于进行腕关节内检查、诊断及相应疾病治疗的微创技术。自1979 年此技术诞生以来,腕关节镜主要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随着技术的发展,20 世纪90 年代,Osterman 首先将这一技术用于临床治疗。
2023年09月12日,有研究报道,超声引导下囊壁多点粗针切割开窗术联合类固醇注射治疗可显著提升疗效,减少复发率,值得应用。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通过将113例腱鞘囊肿按治疗方法分为微创组、外科手术组的方法,探讨B超引导下1 470 nm激光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腱鞘囊肿的临床疗效,研究发现,B超引导下1 470 nm激光联合聚桂醇治疗腱鞘囊肿效果良好,且较外科手术可有效降低复发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来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06
目录
概述
分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