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笥,汉语词语,拼音是fù sì,意思是腹中的学问,出自《后汉书》。
释义
“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笥,书箱。后因称腹中所记之书籍和所有的学问为“腹笥”。
原指学识丰富,这里指肚子里的学问。.
笥:书箱。腹中的学问:谈经腹笥空
典源
以文章知名,教授数百人。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嘲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韶潜闻之,应时对曰:“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嘲者大惭。韶之才捷皆此类也。桓帝时,为临颍侯相,征拜太中大夫,著作东观。再迁北地太守,入拜尚书令。后为陈相,卒官。著诗、颂、碑、铭、书、策,凡十五篇。
出处
宋·杨亿《
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讲学情田埆,谈经腹笥虚。”
《明史·文苑传二·周玄》:“尝挟书千卷,止高棅家,读十年,辞去,尽弃其书,曰:‘在吾腹笥矣。’”
清·纳兰性德《与韩元少书》:“钱牧斋腹笥既富,文笔又长,援古证今,每发一端,便如缾水泻地,迸注分流。”
清·周亮工《书影》:“杨玠娶崔季让女。崔家富图集,殆将万卷。成婚之后,颇亦游其书斋。既而告人曰:“崔氏书被人盗尽,曾不知觉。'崔遽令检之,玠叩腹曰:'已藏之经笥矣。'”
柯灵《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作家的腹笥应该是一座贮藏丰富的原料仓库,而不应像穷极无聊的赌徒的钱袋,只能凭孤注邀致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