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果(Staphylea holocarpa Hemsl.),省沽油科省沽油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膀胱果幼枝平滑;叶侧生近无柄;小叶近革质,无毛,长圆状披针形或窄卵形,基部钝,先端骤渐尖,上面淡白色,有硬细锯齿,有网脉;花为伞房花序状,花白色或粉红色,叶后开放;果为蒴果梨形膨大,基部窄,顶平截;花期4-5月,果期8-9月。膀胱果因像人体的器官膀胱而得名。
植物学史
膀胱果因像人体的器官膀胱而得名。
形态特征
省沽油科省沽油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5(-10)米,幼枝平滑,三小叶,小叶近革质,无毛,长圆状披针形至狭卵形,长5-10厘米,基部钝,先端骤渐尖,上面淡白色,边缘有硬细锯齿,侧脉10,有网脉,叶侧生近无柄,顶生小叶具长柄,柄长2-4厘米。
花为伞房花序状,长5厘米,或更长,花白色或粉红色,在叶后开放。果为3裂、梨形膨大的
蒴果,长4-5厘米,宽2.5-3厘米,基部窄,顶平截,种子近椭圆形,灰色,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8-9月。
近种区别
该种与
省沽油(zDC.)不同处在于顶端小叶柄极长,蒴果梨形,三裂。
生长环境
膀胱果散生于海拔1000-1800米的疏林及灌丛内。膀胱果在中国河南分布的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左右,1月平均气温0-1℃,绝对最低气温-19℃,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生长季相对湿度不低于70%。常生于山谷、溪畔、疏林地或杂灌丛中。伴生树种有短柄槌树、柳树、钓樟、花楸、灯台树等。喜光树种,林冠下生长不良,常不能开花结实。
分布范围
膀胱果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河南(伏牛山和太行山区,灵宝小秦岭亦有零星分布)、湖南、湖北、广西、广东、贵州、四川、西藏东部等地。
生长习性
膀胱果为中性偏阴树种,喜湿润气候,要求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土壤;其根系发达,耐干旱,耐瘠薄,抗寒性强,适宜在林下种植。
繁殖方法
用播种繁殖。种子后熟期长,需砂藏3个月以上,幼苗出土后要防止日灼,适当遮萌,炎夏注意灌水。降低地温,以利越夏。
栽培技术
试管苗移栽及管理:当试管苗长至6-8厘米时,把培养瓶移到自然室温下炼苗一周,然后用镊子轻轻地将小苗取出,放在水中清洗根部的培养基,种植于泥炭土和河沙两种基质中。移苗后立即淋透定根水,之后视基质干湿情况进行浇水,两个月后统计移栽成活率、总叶片数和株高。
材料:膀胱果果实于8月中旬,果实采摘后及时带回实验室,手工剥取种子备用。
种子处理与灭菌:种子用无菌水浸泡1天,在超净工作台下剥除坚硬种皮,用75%酒精浸泡10秒,无菌水冲洗一遍,再用0.1%升汞水浸泡消毒5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4次,置接种盘上备用。
培养基筛选及培养:种子萌发的基本培养基采用1/2MS、MS、White,每处理重复3次。种子萌发以胚根突破种皮2毫米计为萌发。
愈伤组织诱导:待膀胱果幼苗长至3-4厘米高后,将顶芽、下胚轴两部分切开;下胚轴切成0.5厘米小段,按每瓶2-3根接入相应设计的培养基内;基本培养基为MS,添加不同浓度的
2,4-D和
6-BA,共9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顶芽增殖培养:基本培养基为MS,生长调节剂为KT、NAA,采用完全组合设计,共8个处理,每处理重复2次。生根与壮苗培养:当芽苗生长至3-5厘米时,即从基部切割置于MS(不添加生长调节剂)中进行壮苗培养,待植株健壮形成完全叶后,转接在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NAA的生根培养基中,每处理重复2次。
以上培养基均附加琼脂5克/升,蔗糖35克/升,pH为5.8-6,121℃高压灭菌15分钟。培养温度为(25±2)℃,光照强度1500-2000勒克斯,光照时间12小时/天。
主要变种
玫红省沽油(Staphylea holocarpa Barnsley var. roses Rehd. et Wils.):与原变种不同处在于花玫瑰粉红色。分布于中国湖北西部(房县)、四川、云南东南部(蒙自,标本未见)。花玫瑰红色,可供观赏。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膀胱果具有药用价值,其根、果实入药;味微苦,性平;润肺止咳,祛风除湿;可用于治疗肺燥咳嗽,风湿痹痛等症状。
观赏价值
膀胱果具有观赏价值,适宜在林缘、路旁、角隅及池边种植。花白色有香气,果实奇特,植株秀丽,可栽培作庭园观赏花木。
食用价值
膀胱果具有食用价值,花及嫩叶富含益于人体健康的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是无污染绿色食品。
经济价值
膀胱果具有经济价值,其种子可以榨工业用油。供制肥皂,油漆之用。
保护现状
该种在中国河南省内极为稀有,且形态独特,野生植株濒临绝迹,为中国河南省内保护植物。由于森林的采伐,林地生境恶化,植株数量日益减少。而且结实母树常隔年结实,天然下种更新苗极少。宜在中国河南伏牛山地已划自然保护区内定株保护,培养结果母树。园林部门可进行采种育苗,在城乡适生地区推广作观赏録化树种,以扩大其分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