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为墓志铭》是明代文学家
徐渭为自己所写的一篇墓志铭。在这篇墓志铭中,作者记述了自己坎坷不遇的生活境况,并自述其志,“不为儒缚”“惮贵交”,表现了自己无视封建礼教、蔑视权贵的愤世嫉俗的思想,以及独立不羁、不从流俗的高傲倔强的性格。全文是一篇富有特色的自传,语言挥洒,充满了悲愤苍凉的感情。
作品原文
自为墓志铭
山阴徐渭者,少知慕古文词,及长益力。既而有慕于道1,往从长沙公究王氏宗2,谓:“道类禅3。”又去叩于禅4。久之,人稍许之5。然文与道,终两无得也。贱而懒且直,故惮贵交似傲6,与众处不浼袒裼似玩7,人多病之8。然傲与玩,亦终两不得其情也。
生九岁,已能习为干禄文字9,旷弃者十余年10。及悔学,又志迂阔11,务博综,取经史诸家12,虽琐至稗小13,妄意穷极14。每一思废寝食,览则图谱满席间15。故今齿垂四十五矣16,藉于学宫者二十有六年17,食于二十人中者十有三年18,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19,人且争笑之,而己不为动。洋洋居穷巷20,僦数椽21、储瓶粟者十年22。
一旦为少保胡公罗致幕府23,典文章24,数赴而数辞,投笔出门。使折简以招25,卧不起,人争愚而危之,而己深以为安。其后公愈折节等布衣26,留者盖两期,赠金以数百计,食鱼而居庐27,人争荣而安之,而己深以为危。至是忽自觅死,人谓渭文士,且操洁,可无死。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渭则自死,孰与人死之28?
渭为人,度于义无所关时,辄疏纵29,不为儒缚30;一涉义所否,干耻诟31,介秽廉32,虽断头不可夺。故其死也,亲莫制33,友莫解焉。尤不善治生,死之日无以葬34,独余书数千卷,浮磬二35,研36、剑、图画数,其所著诗文若干篇而已。剑、画先托市于乡人某,遗命促之37,以资葬;著稿先为友人某持去。
渭尝曰:“余读旁书,自谓别有得于《首楞严》38、庄周39、列御寇40;若黄帝《素问》诸编41,傥假以岁月42,更用绎䌷43,当尽斥诸注者缪戾44,摽其旨以示后人45。而于《素问》一书,尤自信而深奇。”将以此岁婚子妇,遂以母养付之,得尽游名山,起僵仆,逃物外46,而今已矣。渭有过不肯淹47,有不知耻以为知,斯言盖不妄者。
初字文清,改文长。生正德辛巳二月四日48,夔州府同知讳鏓庶子也49。生百日而公卒,养于嫡母苗宜人者十有四年50。而夫人卒,依于伯兄讳淮者六年51。为嘉靖庚子始籍于学52,试于乡,蹶53。赘于潘54,妇翁薄也55,地属广阳江。随之客岭外者二年。归又二年,夏,伯兄死;冬,讼失其死业56。又一年冬,潘死。明年秋,出僦居,始立学57。又十年冬,客于幕,凡五年罢。又四年而死,为嘉靖乙丑某月日58,男子二59:潘出,曰枚;继出,曰杜60,才四岁。其祖系散见先公大人志中61,不书。葬之所为山阴木栅,其日月不知也,亦不书。铭曰:
杼全婴62,疾完亮63,可以无死,死伤谅64;兢系固65,允收邕66,可以无生,生何凭?畏溺而投早嗤渭,即髡而刺迟怜融67。孔微服68,箕佯狂69。三复《烝民》70,愧彼既明。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山阴人徐渭,小时候就知道爱好古代的文辞,等长大了更下功夫。后来爱好道学,去跟长沙季先生研讨王阳明的学说,认为理学与禅学有类似的地方,又去学习禅学。时间长了人们对他的学问有所赞许。然而文学与理学,都没有学到家。他贫贼、懒散而又梗直,所以怕与显贵交接,看来好像做慢;跟大家一起时难免敞衣露体,又好像玩世不恭,人们对他多有不满。然而傲慢与玩世不恭,也都没有反映出他的实情。
九岁时,已经能熟练地写作应试求官的文章,荒废十多年。到了悔悟向学时,又有志于迁远不切实际的学问,力求博通综贯,拿了各种经书史书诸子百家,虽然琐屑到很小的问题,也愚妄地想要钻研透彻。每一动念就废寝忘食,看书时就把各种图书放满在坐席上。所以现在年纪四十五岁了,列名在学官已经二十六年,补为廪生也已经十三年,而八次参加乡试却一次也没有成功。人们则争着讥笑他,而他自己并不为之动心,怡然地住在陋巷里,租几间房,存少许粮,就这样度过了十年。
一朝被少保胡公招纳进幕府,替他写文章,几次前往几次辞职。放下笔离去,胡公又写信来请,他却躺着不起来,人们纷纷认为他既愚又危险,而他自己则安之若素。后来胡公更加放下架子以礼相待,如同自己是平民百姓一般。他于是留在胡公幕府连任两届幕僚。胡公送他的银两数以百计,吃美食住豪宅,人们纷纷认为他荣华而平安,而他自己却深感危险。到此时忽然自己要寻死。人们说徐渭不过是个文士,而且操守高洁,可以不死。殊不知古代文士因为入了幕府操守高洁却终不免受死的多得很了。至于徐渭则是自己寻死,比起被人杀死来又如何呢?
徐渭的为人,掂量事情对于大义没有什么关涉时,往往疏狂放纵,不受儒家礼教的束缚;而一涉及到有违大义,关系到人的耻辱,到区别污秽与廉洁的关头,即使掉脑袋也不会改变主意。所以他的死,亲人不能制止,友人不能解救。他最不善于治理生计,死的时候甚至无从安葬,只留下几千卷书、两个浮磬、砚台、剑、几幅图画,他写的若干篇诗文而已。剑和画已托付给一位同乡去出售,留言催他快办,用来作为丧葬费用。写的文稿早些时候已被一位朋友拿走。
徐渭曾说:我读经籍之外的书,自以为对《首楞严经》《庄子》《列子》及黄帝《素问》诸书独具心得,倘有更多时间,再加细读深研,要驳正各注家的错谬乖违,揭明其中的旨意来昭示后人。而对《素问》一书的见解,特别自信,以为精深独到。原打算近年给儿子完婚,把奉养母亲的责任交付给他,从此能去遍游名山,救活僵仆将死的人,逃于世俗事物之外,但这些愿望如今都完结了。徐渭有了过失,不肯掩饰;有不知道的东西,耻于装出知道的样子。这话大致是不假的。
徐渭起初取字文清,后来改为文长,生于正德辛巳这年的二月四日,是夔州同知徐鏓偏房生的。生下百天父亲去世,由嫡母苗宜人收养了十四年,夫人也去世了。又投靠长兄徐淮过了六年。从嘉靖庚子那年开始列名学宫。参加乡试,却失败了。入赘到了潘家,岳丈官任主簿,任所在广东阳江,跟他在岭外客居了两年。回来又过两年,长兄去世。冬天打了一场官司,丢光了祖产。又过了一年的冬天,妻子潘氏去世。第二年秋天,迁出来另租住房,开始设立私学。又过了十年的冬天,做了幕僚,共五年才结束。又过了四年而死,正值嘉靖乙丑年某月某日。有两个儿子:潘氏生的叫徐枚,继室生的叫徐杜,才四岁。祖上的世系散见于老辈的墓志,这里就不写了。安葬的地方是山阴木栅山,安葬的时间不知道,也不写了。铭辞说:
晏婴因为崔杼成全了他的气节,庾亮借生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晏婴、庾亮能够活下去,因为死会损害自己的诚信。班固被种兢逮捕而死,蔡邕被王允下狱而死,班固、蔡邕能够死去,因为活着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害怕淹死而投水,这种行为太早了,人们嘲笑徐渭。受髡刑后才自杀,这样做太晚了,人们都怜悯孔融。孔子更换衣服逃出宋国,箕子装疯保住性命,我徐渭一次次地朗诵《烝民》中的诗句,很惭愧做不到明哲保身啊。
创作背景
人多畏死、讳死,不知哪位哲人说过,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知道自己将于某年某月某日死,屈指数算自己还能活几天。徐谓却不,他不但不畏惧死,不讳避死,而且还主动寻死,坦然言死。他的主动寻死,是在浙闽总督胡宗宪犯事被治罪以后。他三十七岁入为胡宗宪幕僚,参与机要,胡被治罪,他一度精神失常,几次自杀未遂。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徐渭非病非祸,却交待后事,总结一生,坦然从容地写下了这篇奇特的墓志铭,时年四十五岁。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尽管离真正的死亡还很远,但徐渭却早已嗅到死亡的气息,痛感着死亡的逼迫。当徐渭以赴死的决心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在死亡面前交待自己的一生时,思考的重心却更是“生何凭”、死何据。他没有写“忏悔录”,更没有给自己“谀墓”,却以一种近乎平静的客观态度从容地整理着自己的一生,超然地将自身作为审视的对象,为生存与死亡寻找着精神依据。
“未知生,焉知死”。徐渭是努力地要知“生”,并且企求着一种经过思考的本真的人生。他从“文”最先获得一种审美化的人生体验,进而“有慕于道”,研究王氏心学,参禅悟道,努力探求生存的真谛。“又志迂阔,务博综,取经史诸家,虽琐至稗小,妄意穷及,每一思废寝食,览则图谱满席间”。他焦虑的心灵,在广阔的精神时空中遨游,探奇历险,巨细不捐,力求穷尽人类精神的无限幽隐。“每一思废寝食”,在“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茫茫思想之路上的跋涉,超越了悠悠天地,从世俗人生中解脱了出来。所以,他“辄疏纵不为儒缚”,读书别有心得,在艰险的精神求索中有着“自信而深奇”的收获。他是如此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在与死亡对话时谈得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精神历程。看来,徐渭确乎是对”知生”付出了极大努力,并且确乎自有所知的。
然而,知之未必能行之。在那样的时代中,知固不易,行则更难。徐渭被时人目为“狂人”甚至神怪,以至成为许多民间故事的箭垛,原因就在他不仅是从书本上、精神上求得人生之真谛,而且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自己的精神追求。他“惮贵交似傲,与众处不浼袒裼似玩”,以“傲”与“玩”来对待权贵、庸众。然而,其卑微的地位,使之“懒且直”,必然要受到众人的非议。“人多病之”“人且争笑之”“人争愚而危之”……总之,是不理解,是嘲笑,是毁谤等等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压迫着他的精神,更压迫着他的生存空间。尽管他曾“得尽游名山,起僵仆,逃外物”,却仍然逃不出时代的如漆大夜的网罗,而走上“自觅死”的绝路。“知生”的结果,是生活冷酷地宣告他已不适于生存。故而“乃渭则自死,孰与人死之”!他要以自己的死,来宣布这社会本身已不适于生存。通过“生”,他知道了“死”——社会给他这个“操洁”的“狂人”的唯一出路。
“死”,毕竟是艰难的,徐渭这样的杰出文人也尝想努力地求生。他“洋洋居穷巷,僦数椽储瓶粟者十年”,却把”食鱼而居庐”的荣华富贵视为危途,正表明他想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愿望。对世事人生的洞察,当然使他知道生存的技巧,更清楚社会所需要的是何等样人。尽管如此,他却毫不为之所动,并且“一涉义所否,干耻诟,介秽廉,虽断头不可夺”,决不愿苟且偷生,虽然明知死后“亲莫制,友莫解焉”,亦置之度外。
“生存还是死亡”,一方面是从容赴死的决心,一方面是对人生的无限眷恋,两股情感的热流,从相反方向碰撞到了一起,强烈地激荡着作者的心。发而为文章,就形成一种“反讽”的风格。他将自己的那股狂傲野放之气,将自己的悲愤郁怒,将自己的一往深情,统统以一抹淡淡的冷冷的微笑表现出来。他还想写自己独到的“自信而深奇”的见解;他还怀念着“等布衣”相待的胡宗宪;而那些“病之”“笑之”“危之”的力量的时时逼迫,都在死亡面前失却了重量,变得无足轻重。这是一种感觉到了此身已非我有时发出的嘲笑。然而,此时“抉心自食,欲知本味”的巨烈创痛仍然在文章中流露出来,使读者从作者冰冷的微笑后窥见了他那痉挛的灵魂。
对着自择的死亡,徐渭交待着自己一生最值得交待的事。虽然他的身世如此凄苦,他也只是“纯客观”地叙述了一下。他的思绪始终萦绕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在铭文中,他写出了自己思考生死的依据,那就是“死伤谅”?“生何凭”?无论是对“生”,还是对“死”,他都恪守着自己的原则,而无意于“明哲”保身,事实上,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名家点评
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徐海容《
碑志通论》:文中充满了悲愤痛苦的感情,同时也叙述了他“不为儒缚”“惮贵交”的无视传统礼教、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一腔肝胆忧天下,满腹经纬传古今,时人袁宏道《徐文长传》评价徐渭:“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予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此《自为墓志铭》就是徐渭文如其人的写照。
作者简介
徐渭(1521年—1593年),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明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年二十岁为生员,屡应乡试不中。曾入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府,参与谋划抗倭军事。后一度发狂,自杀数次未死。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稿》《南词叙录》及杂剧集《
四声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