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体记忆
心理学概念
自传体记忆指对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联。
研究历史
在记忆领域,和自我有关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当然,早期的心理学家们并没有明确界定自传体记忆的范畴,只是在有关记忆理论的论述中涉及到这一领域。如高尔顿挑出某个单词,然后记录在规定时间内该词所诱发的进入脑海的“观念”,以研究自我思维的多样性,但他的研究无疑已涉及到自传体记忆的诸多方面,即仅有相对很少的事件能被记住;弗洛伊德认为情绪性创伤体验的记忆往往充满着压抑感,其中直接潜伏有神经症,对这种记忆的压抑使之无法进入意识,然而与此相联的情绪却一直持续影响着个体的内心世界。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神经病人困耽于追忆”,其症候是对特殊伤痛体验的滞留和记忆性象征。弗洛伊德虽未就此发展为后人称之为自传体记忆的理论,但他对于情绪在记忆中的作用以及记忆与后继性人格及行为关系的强调,给后来的自传体记忆研究以重要启发。
中国早期心理学家张耀翔先生在1924年《人生第一记忆》一文中提出,“食物,游戏,学问,危险,责罚,病痛,伤感七事,最能记忆”,而这七种记忆内容大都与自我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此可算记载中中国最早的自传体记忆研究。
在十九世纪,高尔顿开创了自传体记忆的系统研究,他发明了早餐问卷和字-线索方法.早餐问卷要求人们描述自己最近早餐的情况,越具体越好;而在他的word-cueing方法中,先向被试提供一个字(线索),然后要求被试回答看到这个字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高尔顿的线索技术被美国的两位记忆研究人员克雷沃第和斯海夫曼挖掘出来并加以发展。他们的包括两个阶段:主试呈现一张词单,要求被试将自传体记忆与每一个词联系起来;在第二个阶段,这组已由被试建立起自传体记忆的词再次被呈现给被试,要求他们回忆相应的事件是多久以前发生的,运用这一方法可得到跨被试不同生命阶段的自传体记忆的分布曲线。
自传体记忆与情节记忆的关系
需要澄清的是,自传体记忆和情节记忆这两个术语并非完全一致。
自传体记忆通常被描述为一种情节记忆,因而可以说所有的自传体记忆都是情节性的。但这并不意味所有的情节记忆都是自传体式的。很多情节记忆不是也不会转化为自传体记忆。尼尔森以“昨天中午怎样吃午饭”与“第一次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作对比,对此作了说明:你也许(今天)能回忆出昨天午饭吃的是什么,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可能就记不起来了,除非你昨天的午餐十分特殊;但你可以在很长时间后仍能回忆起首次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时的情景,因为这一事件相对来说对你的意义更为重大一些。两者的这种区别表明,自传体记忆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普通”或日常的情节记忆,但如果得不到进一步加工,这部分记忆将不会成为被记住的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发现过程
自传记忆现象最早记载于2006 年,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神经生物学家詹姆斯麦高夫(James McGaugh)和同事在一位被称为“AJ” 的女性身上发现了这种超凡的能力。自此,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著名新闻节目《60 分钟》和上百家媒体窗口都有相关报道。目前被证实拥有自传记忆的人有11 个。发表在《学习与记忆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 Memory)上的一篇论文首次对这一神奇能力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与控制组的大脑相比,这些拥有特殊记忆能力的人,其大脑在结构上有9 处不同,包括连接大脑中部和前部的白质更为健壮。这些不同大部分都发生在已知跟自传记忆有关的脑区。报告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神经生物学习与记忆中心的乌罗拉勒伯特(Aurora LePort)称,目前对自传记忆总算有了比较详细、一致的了解。
麦高夫也参与了这个新的项目,他是论文的通讯作者。据他表示,这些拥有神奇记忆能力人群在实验室的常规记忆力测试或使用记忆卡片强记时,并不能拿到更高的分数,这一点倒是颇为意外。但当问起10 岁以后发生在他们个人生活之中的事情,或者是社会上发生的公共事件,他们都能非常轻松的回忆出每个细节。
勒伯特补充说,拥有自传记忆的人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记忆高手,他们跟那些能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很多位数的人,或者能记住一长串数字的人不同,这表明科学家正在接近另外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
勒伯特表示,提问被试的过程“太不可思议了。你随便给一个日期,他们马上就能给出回答。给个日期,他们不用思考立马就能判断出是星期几,而且99% 的情况下都对。”
研究还发现,自传记忆人群具有强迫行为的倾向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但研究人员不确定强迫倾向是否与自传记忆有关,也不清楚强迫行为倾向会如何影响自传记忆。他们中许多人都对某些东西,如杂志、视频、鞋、邮票或明信片等,拥有庞大且精确的记忆力。
值得注意的是自传体记忆并非存在于特定的记忆人群,而是存在于具有正常记忆能力的所有人身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3 22:39
目录
概述
研究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