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进行意志活动的能力或意愿暂时下降的现象,包括控制环境、控制自我、做出抉择和发起行为等能力或意愿的下降。
自我损耗的理论基础
自我损耗理论最初是基于自我控制的研究提出的,Baumeister 等人总结既往理论和研究,提出自我(self)的活动损耗心理能量的理论,包括:
1)心理能量对自我的执行功能(包括自我控制、审慎的选择、主动性行为)是不可或缺的;
2)心理能量是有限的,短期内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的自我控制;
3)所有的执行功能需要的是同一种资源,一个领域的资源损耗会减少另一领域的可用资源;
4)自我控制成功与否取决于心理能量的多少;
5)自我控制的过程就是消耗心理能量的过程,消耗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类似于肌肉疲劳后需要休息才能恢复。
自我损耗的不良后果
自我损耗与认知
自我损耗后的人倾向于浅层认知加工,但是否更容易被说服目前尚缺乏一致的结论。如有研究发现自我损耗后人们对信息倾向于接收而不是辩驳,因而更容易被说服,信息的说服力即使是有限的,仍然会被轻易接收。但也有研究发现自我损耗后人们倾向于搜寻与既有信念相一致的信息,忽略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因为调整自己的信念属于深层认知加工,而且不一致的信息会引起个体不愉悦感,调节这种感受也需要心理能量。同样,有研究者认为人们在不同的思维倾向(switching mindsets)间转化需要心理能量的参与,转化思维倾向的过程就是自我损耗的过程,因而自我损耗后人们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观点间进行转换会更加困难。还有研究发现人们在自我损耗后确实会出现认知偏差,表现为低估自己的能力,消极地评估自身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对未来的预期也更为悲观,显然这种认知偏差与说服的关系可能更为复杂。
自我损耗不仅会影响自身的认知,也会影响到他人对自身的感知和判断。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若感知到对方处于自我损耗的状态,则会阻碍人际信任的建立。因为心理能量的损耗是影响状态性自我控制的决定性因素,而感知到对方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弱与对其信任感的高低直接相关。在控制了个人偏好(liking)、相似程度(closeness)、感知到的情绪(perceived other mood)、感知到的疲劳(perceived other tiredness) 和评价者的情绪(participants’mood)后,这种效应依然是显著的。
自我损耗与风险偏好
自我损耗与风险决策相结合是新兴的研究点之一,自我损耗后人们的风险偏好如何,目前的研究结论尚未达成一致。有研究者选取中学生若干名,实验组接受自我损耗的操纵(如让被试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这是该领域常用的自我损耗的研究范式),然后让实验组和控制组自行选择电脑上的数学运算任务,难度由被试自行决定。实验组一开始就选择了难度较低的任务,而且前后选择很一致;而控制组一开始就选择了中等难度的任务,而且随着选择的进行难度逐渐增加。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平时的数学能力差异不显著,即自我损耗使被试的选择更为保守,而且这种结果与被试自我报告的情绪、疲劳及数学能力等可能的干扰变量无关。根据这个研究的结论,自我损耗后人们似乎倾向于风险规避,但问题显然没有这么简单。冒险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冒险行为的负面后果是即刻出现的,如上述研究中选择较难的题目可能马上就会丢分,此时行为的收益和付出需要理性的计算,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选择风险规避,原因可能是自我损耗后人们觉得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即刻出现的风险,也可能因为对结果的预期较为悲观,因而选择上更为保守。另一类冒险行为的负面后果是未来的,而回报是即刻出现的,这种情况下自我损耗后会出现风险寻求,也就是选择眼前的满足而不是长远的收益。
组织行为中的自我损耗
自我损耗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也日渐兴起。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员工遭受的辱虐管理(abusive supervision)、员工的偏差行为(employee deviance)和自我控制的水平(自我控制的水平能够间接反映生活中自我损耗的状态,目前问卷测量自我损耗时常采用该范式)的关系,发现自我损耗能调节辱虐管理和员工偏差行为的相关(Thau & Mitchell,2010)。辱虐管理导致员工的自我损耗,自我损耗状态会加剧辱虐管理和员工异常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对员工而言,应对不公正的对待会导致自我损耗,即使员工所得的回报与其付出的劳动是相匹配的,也就是结果是公正的,也不能有效降低自我损耗的负面效应。
自我损耗的生理基础
心理能量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
弗洛依德的理论中就有心理能量一说,但他对心理能量本质的描述也是含糊的。自我活动后损耗的到底是什么,目前还是个未解决的问题。自我损耗理论提出后,有研究者提出葡萄糖可能是心理能量的生理基础,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可。大脑的重量占不到人体重量的2%,消耗的卡路里却占16%,甚至有人认为大脑消耗的卡路里能占人体总消耗的20%–25%,因而自我的活动需要生理能量似乎是必然的。大脑的前扣带皮层(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是执行控制的区域,通过
ERP等相关手段的研究发现,在自我损耗前后,前扣带皮层的激活水平会发生变化。另外,妇女的
经前综合症(PMS,premenstrual syndrome)与自我损耗后导致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的现象很相似,经前综合症包括
情绪、注意的控制困难,过量酒精、咖啡因和食物等的摄入,工作绩效下降,压力、挑衅行为、犯罪、人际冲突等增加,被动性上升等。
从生理角度看,在这个阶段,大量的能量被分配给了卵巢,导致其它领域的能量不足,经前综合症可能是过多的能量被用在卵巢的新陈代谢上所致,因而可以作为自我控制等执行功能需要某种生理基础的间接佐证。
自我损耗的预防——自我控制训练
力量模型将自我控制力量类比于肌肉,肌肉可以通过锻炼变得更加强壮,自我控制的力量是否也能通过锻炼得到提高呢?Baumeister等人认为,有规律的自我控制训练不但可以达到拓展资源库,抵制损耗的效果,而且其所带来的自我控制力量的提高是非特异性的,也就是说,在某一特定领域的自我控制训练,同样有助于提高其他领域的控制力量。Oaten 和Cheng完成的一系列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让大学生被试完成2~4个月的自我控制训练,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那些完成某一训练项目(如健身、财务管理)的被试在其他领域(如学习、压力应对和情绪调控等)的自我控制力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Muraven的研究发现,实验组被试在完成两周的自我控制训练后(如姿态端正、心境调节、饮食监控、语言管理等),在双任务实验中的表现要明显好于对照组被试。同样来自Muraven的另一项研究发现,两周的自我控制训练能够显著延长戒烟者坚持戒烟的时间。这些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说明,当我们在某一个擅长或相对容易的领域完成自我控制训练后,其训练效果是可以
迁移到其他领域的。
除了较长时间的训练外,还有一些方法或技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自我的控制水平。由于监控是自我控制的重要成分之一,所以提高个体执行控制任务时的
自我意识或自我监控水平是改善自我控制的一个有效途径。Wan 和Sternthal发现,提高对自己行为的监控水平能够有效降低自我损耗效应。还有研究发现,诱发被试的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或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都能够提高其对自身行为的监控能力,从而有效的增强自我控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