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社会心理学尤其是人际交往研究领域颇受人关注的问题之一。自我暴露的意思是向别人说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即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人暴露自己真实且重要的信息。
概述
自我暴露笼统地说就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Jourand,1964),与他人共享自己的感受和信念。许多心理学家(Jourard,1964;Derlega,1993;李林英等,2003)认为,使真实的自我至少让一个重要他人知道和了解,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是自我实现的个性所必需的,更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前提条件。但是,太少的自我暴露和太多的自我暴露也会引起人际环境适应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一个从不自我暴露的人不可能与其他人建立密切的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同样,习惯于喋喋不休地向他人谈论自己的私密,也会被他人看做是适应不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模式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作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其他人作中等程度的暴露。
自我暴露原因
对自我暴露在人际关系中的原因和结果,人们已了解得较多。研究指出,自我暴露的决定因素既与个人有关又与社会有关。种族、性别和文化因素都是主要的。例如,研究表明,女性之间对对方暴露自己要比男性之间高,而且女性更倾向于要求对方暴露自己(Jourard,1971)。这是因为人们对性别角色的不同期望导致了自我暴露的性别差异。即性别亚文化所致。另一个研究者发现美国人倾向于在一个广阔的社会情境中展示自我,而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人和日本人自我暴露的范围则非常有限( Ting-Toomey,1991; Kito,2005),在亚洲文化圈中那些不爱表达的人反而被认为是诚实可信的,这便是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Kang,1983)。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构成个体情景的诸因素的影响。
亲密关系和自我暴露
在人际喜欢与吸引的基础上,人们之间的关系会从一般关系发展到亲密关系。密友、知己、恋人、夫妻以及家庭成员等关系均属此例。在人际关系中,当交往双方的互倚性(interdependence)很大时,就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close relationship)。亲密关系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双方有较长时间的接触、沟通;二是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基本相似的价值观和需要、兴趣;三是双方“互倚”和“真相倚”,在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互影响力。阿伦(A. Aron,19 91)等人认为,亲密关系的实质是把他人融人了自我概念,即他人成了自我的一部分。这样,在分配资源和利益时就不分彼此,以及敢于在这种亲密系中进行自我暴露。其中,爱情和婚姻是一种特别的亲密关系,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
回报与自我暴露
在自我暴露的研究中,互惠性(reciprocity)规则指的是接受者按他们所接收到的表露私密程度回报给对方(Derlega,et al.,1993)。当人们与自我暴露水平较高的个体交往时,最有可能进行较多的自我暴露。人们往往会回报或模仿其他人所欣赏的自我暴露水平。回报发生在现实生活的广阔范围中,包括知己关系、婚姻关系等亲密关系。我们从婚姻关系中可以看到,妻子和丈夫自我暴露水平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喜欢得到积极的反馈而不喜欢得到消极的评价6)。如果一个人的表露在内容、强度或稳定性上不匹配,这可:会引起对方的不愉快(Berg,1987)。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际关系由低水平的自我暴露和低水平的信任开始。当一个人开始自我暴露时,这便是信任关系建立的标志;而对方以同样的自我暴露水平作出反应,成为接受信任的标志。这种自我暴露往复交换,直到双方达到满意的水平为止,于是,人际间的亲密关系就逐步形成了。这便是研究者( Alt-man, 1973)所提出的自我暴露的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根据这一理论,人们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与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水平有关。随着双方沟通话题由浅入深,人们之间的关系也由一般转向亲密。
喜欢、赞同和自我暴露
喜欢和自我暴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在朱拉德(1959)进行的研究中,当问及女性被试她们喜欢谁时,她们常常指出愿意向她们作自我暴露的个体。后来的许多研究都确认了这一发现。个体会对那些他们一开始就喜欢的个体暴露出更多的个人信息(Cerner,1973;Worthy,et aL,1969);个体也倾向于喜欢那些向自己暴露更多个人信息的人(Archer,et aL,1980)。自我暴露中的“回报”原则决定着喜欢程度。人们最喜欢那些和他们有着相同水平自我暴露的人,也就是说,自我暴露遵循相互对等原则。如果某人的自我暴露比人们暴露自己时更亲密和更详细,他们会害怕过早地驶进亲密关系的港湾,反而考虑由此刹车。喜欢与自我暴露之间的联系还有性别差异。许多研究表明,只有对女性被试来说,喜欢和自我暴露才有联系,而且女性被试报告的亲密朋友比男性多(Fredrikson,1995)。朱拉德(1960)发现对于男性被试来说,他们所喜欢的人与对方所作自我暴露的水平没有关系。
自我暴露对社会赞同是相当敏感的。获得对方赞同时,人们的自我暴露就增多,对方表示不置可否或冷淡时,人们的自我暴露显著地减少。泰勒等人(1969)曾训练助手对他们谈话的对象提供持续的正面奖励,持续的负的负反馈,或奖励与负反馈相混合的反应。正如研究者所预期的,收到持续正面的赞同,或者在谈话过程中助手的赞同逐渐增加的被试,变得乐意以亲密的暴露的方式谈及自己。
非语言行为和自我暴露
非语言行为在选择恰当的自我暴露和人际亲密关系水平方面,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行为之一是目光接触。女性与男性有着明显的差别,对于女性来说,在高度目光接触条件下,谈话者比较亲密。对于男性来讲,倾听者和观察者认为在高度目光接触条件下,男性谈话者实际上较不亲密。对男性谈话者来说,情景中最明显的特征自然是倾听者的频繁目光接触。谈话者可能会感到不自在,因为,来自于先前完全陌生的男子,高度目光接触,对于这种人际交往是不恰当的。因而,谈话者用减少自我暴露的方法来降低谈话的亲密水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8 11:56
目录
概述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