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监督
心理学术语
自我监督是行为者个人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使之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规范,实现预期的道德目标的一种方法。
概念
自我监督由于人们的社会自觉性、文化水平的高低不同,社会地位与职业不同,特别是所受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影响不同,因而自我监督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
但无论自我监督的水平、程度如何悬殊,就其基本结构而言,自我监督一般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习惯;二是对自己的动机、行为、心理定势、道德品质的自我评价。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人们的自我监督程度必定越来越高,自我监督在人们道德生活中的作用也必将日益突出。
定义
①指在系统范围内,由系统内部人员进行的监督。
②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个人依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对自己的言行的管束与制约。这是建立在完全自觉基础上的监督。如领导者在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检查,看其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等,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及时处理,以纠正自己行为中的偏差,使自己的决策和其他行为同总体目标的要求保持一致,这一过程即为自我监督的过程。
特点
自我监督的特点是融监督主体与客体为一身,对监督者的自觉性依赖较大。
其它
自我监督,是指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人不断地主动调节自己的动机、行为,以实现自己预期的目标,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它是社会心理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社会成员对自己的监督,社会对其成员的不同监督形式。不同的人自我监督的程度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社会自觉性、道德和文化水平的高低。
自我监督,是表示个人修养、自律的道德用语。指个人自觉地、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冲动。是社会道德关系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自我监督的结构包括:在个人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信念、情感、习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道德品质的自我评价; 自我教育等等。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经济条件的不同,自我监督的程度也各有不同,但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社会自觉性,精神文明发展状况和文化修养水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确立和发展,自我监督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从而使人们获得道德自由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7-18 06:49
目录
概述
概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