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表露
Jourard提出的理论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 )是个体对他人表达情感、想法与观点的窗口。自我表露最先是由Jourard(1958)提出、界定并开展发展性研究的。
简介
他最早认为自我表露是个人将有关自己的信息表露给目标人(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后来他在《透明的自我》(The Transparent Self)一书中将其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
此后,自我表露受到了社会心理学家、人际沟通学者和临床咨询师、治疗者等多学科多领域研究者的关注,被予以不同的界定和研究。
定义
个体口头将自己的信息(包括思想、感受和经历)表露给他人,在亲密关系的发展和维持上起主要作用。
自我表露看成是交互作用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自我表露是双向、持续的循环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独事件;
第二,自我表露是情境性的,情境会影响自我表露的过程;
第三,自我表露过程中的所有成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类型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表露的类型做了划分,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
1.描述性( descriptive )自我表露和评价性(evaluative)自我表露
描述性自我表露主要指对事实性信息的表露,包括有关个人的思想、经历等;评价性自我表露指个人对
自己的感受、评价或判断的自我表露,包括自我评价、内心感受等。
2 正向的自我表露( positive self-disclosure)和负向的自我表露(negative self-disclosure)
正向的自我表露主要指表露的内容是有关个人积极正向的,不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的;负向的自我表露主要指表露的内容是个人试图隐瞒的或不愿表露的,会对自己的形象产生不良影响的。
那些积极自我表露的人会对个体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尤其在关系发展的初始阶段。一般正向自我表露在交往初期较多,随着关系的深入,负向的自我表露可能会增多。负向的自我表露处理不当有可能导致关系的恶化或中断。
理论
自我表露的理论大多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提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降低理论
不确定性降低理论(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这个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将不断寻求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而且以近似量的信息,同等程度的亲密来交换。也就是说,人们希望减少人际间的不确定,而表露自己的信息,寻求他人的信息,进行社会交换,然后将得到的信息加以处理,形成人际知识,若能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同,将有助于社会生活的顺利进行。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自我表露通过表露相同的方面进行回应(Derlega,1987)。不过,Joinson(2001)发现,信息的亲密水平在伙伴之间不一定相同。
透性理论
社会渗透性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社会渗透理论认为自我表露是一种社会交换的基本形式,随着关系的发展,这种交换会变得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自我表露的形式会随着关系的状态而改变,在最初的关系中,人们倾向于一方面保持比较亲密的程度,一方面对彼此的吐露进行“交换”;然而一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严格的“交换”便较少发生了。社会渗透理论描述了亲密关系的形成、保持和结束,认为自我表露是亲密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Hendrick (1981)认为社会渗透理论为探索人与人关系中的自我表露模式提供了一个框架。
互惠理论
社会互惠理论(social mutual-benefit theory ) (Derlega,Metts,Petronio,1993) 这种理论认为人际交往就是“得到东西回报相应东西。”通常领受者会通过亲密来回应匹配表露者的信息。影响领受表露信息者是否会回报相应表露的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1)对吐露者表露信息方式的感知。
(2)领受者是否想加强、建立和持续关系。
(3)关系的发展阶段。
(4)表露者是否允许其回报表露。
管理理论
沟通隐私管理理论( communication privacy management, CPM)为理解沟通时个体在决定是否或如何表露隐私时产生的紧张压力提供了一个有效框架。CPM用可渗透可伸缩的界限作比喻来区分隐私和公开之间的关系。根据 CPM,这些界限的渗透性是变化的,从相对易渗透(如,个体可通过此界限表露大量的隐私)到相对不易渗透性(如,个体严格保密)。个体通过使用一种隐私管理原则系统来控制他们隐私界性的可渗透性。该系统由界限接近原则(如,关于何时分享隐私的原则)和界限保护原则(如,何时不分享隐私的原则)组成。根据 CPM,表露隐私后可能使人感到脆弱。因此,个体通过构建沟通隐私界限来控制表露隐私后可能带来的危险。人们权衡界限,在隐私和公开、距离和亲密、自主和独立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压抑理论
压抑理论认为无法面对创伤性事件会导致不良的健康状况,其核心观点是压抑思想、感受和行为是一个消耗生理能量的主动过程,当个体长期压抑他们谈论或思考创伤性经历的意愿时,累积的压力会施加在个体身上,最终导致个体对心身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压抑理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与过去创伤性经历相关的表露可以降低不健康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功能
1.增进自我认识
2.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3.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4.有益于生理和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生活中我们很少被要求自我表露,但我们常常选择自我表露或决定某个时候表露,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我们表露或不鼓励表露呢?李林英在其访谈的材料中分析,这些因素包括了表露者和倾听者的个人特质(真诚、尊重、共情、保密等)、表露的内容(机密程度、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等)、双方的关系(亲密程度、信任程度、双方是否都有表露的意愿等)、后果评估(是否造成不良后果、是否解决问题、是否担心等)、表露情境(表露场合、双方心理状态等)等因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16:46
目录
概述
简介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