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建筑
建筑术语
自然建筑(Natural building),源于1960年代起的国际自然建筑运动。主要的建筑精神,包含取法自然、就地取材、人力施作、天人合一、历史与传统智慧、与土地为善、强调个人直观与创造力。自然建筑最重要的前提,不在于建筑技术的研发,而在于回归自然简单的生活。
简介
自然建筑(Natural building),源于1960年代起的国际自然建筑运动。主要的建筑精神,包含取法自然、就地取材、人力施作、天人合一、历史与传统智慧、与土地为善、强调个人直观与创造力。自然建筑最重要的前提,不在于建筑技术的研发,而在于回归自然简单的生活。
自然建筑的概念,师法于天地万物的生存活动,亦即就地取材,安居落户。本来人类也不例外,随着文明发展,可建立与当地风土人情最相宜的建筑工法。但这种顺应自然的生活与建筑营造方式,在建筑工业化后全盘改观。工业革命,带来生活的便利,却也使人类远离自然、失去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
自然建筑在营建方式上,希望跳脱传统工业建筑的问题,例如:工业材料无法以原貌重回自然界大循环、大型施工机具过度破坏土地,及以金钱交换成品的消费习惯,回到以人力劳动和周遭环境、土地、自然材料产生紧密联系来换取一个根本上无污染的生存环境,以及对空间营造过程的主导性。
历史源起
1960至70年代间,快速工业化的美国本土,兴起了一股回归土地的运动,数以千计的美国人选择就地取材,以非专业施工、低技术与低成本的方式自力造屋,1970年代中期的能源危机,更让大众开始注意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方式,以及建筑物的能源使用效率问题。关于低耗能建筑、替代能源系统以及永续资源使用的研究与文章于此时期大量出现。
由于政府政策以及大众的漠不关心,这股热潮于1980年代复归沉寂。虽然脱离了镁光灯的关注焦点,不少有心于保存传统的建造者仍持续进行着各种实验性的努力。于1980年代晚期,较为人熟知的有Matts Myrhman and Judy Nnox 于美国西南部 Tucson 创立的”Out On Bale”,致力推广草捆(Straw Bale)建筑;同时期Ianto Evans and Linda Smiley 受到英国传统捏土(Cob)建筑的启发,于Western Oregon 创立”the Cob Cottage Company”迄今受教者遍布全球;Robert Laporte于Iowa开设工作坊教授日式与欧洲传统木构架结合德国木屑/草杆裹泥浆(light-clay)填充物、土作地坪以及墙面灰作的课程;Rob and Jaki Roy于New York州设立”Earthwood Building School”教授cordwood masonry and earth-sheltered housing;波斯建筑师N ader Khalili 于 Southern California 创立”Cal-Earth”中心,致力于土袋(earthbag) construction system的发展、教育以及适法性的推动;同样在美国加州,David Easton开始打入营建市场,起初以单一的rammed earth walls,继而采行他名之为P.I.S.E.的sprayed-on soil cement工法。
到了1990年代,美国本土境内已有不少致力于研究、应用及推广传统建筑工法的个人与团体组织。这些人在各自的角落分别努力,彼此间却多不相识。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earthship”概念的发起人,New Mexico建筑师Michael Reynolds以废弃轮胎与空汽水罐为电影明星Dennis Weaver建造一栋住宅后才改变,顿时美国西南部的草捆建筑开始吸引国家级主流媒体的注意。正当各式各样的实作课程于此时在全美各地纷纷出现,这些原先各自孤立的先驱者与教学者才开始互通声息。
1994年,Cob Cottage Company召集了第一次的另类建筑大会,邀请全美各地的自然建筑人与教学者于北美西岸的Oregon齐聚一周,彼此认识、分享各自擅长的工法,并开始将各人不同的哲学思考及经验融合为一整合的知识体系。自此,每年举办的Natural Building Colloquium提供了来自世界各地各种不同背景的人们了解及体验自然建筑的机会,透过演讲、幻灯片介绍、实作示范,无数革新者呈现分享各自于结构试验、建筑法规、物质能源循环设备系统、以及其他数百个不同主题的工作成果。
从历次研讨会所播下的种子当中,一个全新的社会运动于焉诞生。各方在重新学习如何以在地材料来建筑,并改良以适应于现代生活需要所作的努力,由原本看似分散而互不相关,至此汇聚成为单一的理念,并有了一个易懂的名字“natural building”,亦即自然建筑。由此,源自对于物质文明的反省,反映于住居空间上,自然建筑运动于美国应运而生,并于极短时间内遍及世界各大洲。
发展趋势
随着时间的进程,这项运动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在高度开发的地区,人们经过现代文明洗礼,充分享用了物质文明带来的好处,却也开始承受过度开发的恶果,其中有部分人因此开始思索与反省工业革命及现代生活对整个人类社会、生存环境,乃至于个人生活的影响,返朴归真,重新向自然学习,回归自然简单、劳动的生活;反观开发缓慢的地区,虽然主流价值仍反映对物质文明的普遍向往,然而在经济能力较差,缺乏条件支持现代科技发展与建筑工业化的地区,人们转而向古老的智慧,在地自然材料,以及传统工法改良或创新之中寻求改善既有生活条件的办法。
精神内涵
自然建筑运动之所以成形继而形成一股力量,主要并非为其虽古犹新的独特建筑方式,更不为制造更多的建筑物,而是为了作为食衣住行育乐各方面整体生活实践的一部分,从而体现简单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对生命与生活的追寻与探索,并探求人类居住空间的另类可能性。就个人而言,可从而实践简单自然的生命与生活;从环境而言,不在制造千年不坏的建筑构造物,而在使建筑及其相关行为从根本上自净,从而使建筑物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当中不对土地造成污染,并于人离开世间或建筑物结束其生命周期之时不给地球留下垃圾,或尽可能留下最少的垃圾。从根本来说,如果居住与生活的方式可以自然又简单,其实就没有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而建筑物是生活的容器,举凡为满足生活中一切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及设施,均是建筑设计与营造的主题。因此自然建筑关注处理的范畴不只在建筑物,尚包含其周边土地上生活所及的范围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
重要法则
在广义的概念上,自然建筑包涵各种想像得到的不同材料与工法,其唯一须奉行的圭臬即所采行的作法是否在物质资源的使用上对环境的依赖度最低、耗用的能源最少,对环境的冲击最小。在材料的选用上,就地取材最主要遵循的原则,尽可能使用在地的材料、天然材料,如需购买时亦尽量选用最少加工的材料,并多多利用回收材料。施工前需要很早就开始逐步收集材料并适当贮放。在施工方式上,以人力及手工具为主要的动力与工具,尽少使用动力机具。造屋者须依个人条件评估选用规划欲采行之工法,原则上以技术门槛低,大部分工作人人都可轻易上手,自己动手完成为主要评估基准。
在能源使用上,基本应用的手法包括了解顺应与善用地理环境条件以营造舒适与最低耗能的环境;建立物质与能源的循环,如厨余落叶堆肥、干湿分离式堆肥厕所、雨水、中水;结合再生能源科技,如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风力,以满足必要之现代生活需求。地球资源有限,废弃物丢掉则成为垃圾与污染,回收则变成资源,资源循环才能永续利用。
自然建筑或许因人、因时、因地而致有不同的选择与作法,亦无绝对的是非标准,然而一旦人不再需要一栋建筑物时,其组成的每一份材料,除了回收利用的工业化材料以外,应能很快地自然还原到原本离开土地时藉以存在的组成形式,重新回归自然的循环之中。此外,如使用回收之工业化材料,在回收利用的过程中亦应不耗能,亦不污染土地。举例来说,土壤虽是陆地上再普遍不过的物质,却须经过长久的地质时间才得以形成,而其中可耕的沃土更仅分布于特定区域的薄薄地表。以如此珍贵的土壤作为建材当考虑:其一,如作为建材的一部分,当使用周期结束时,其中的土是否仍可轻易地分离出来,再度回到田园之中,抑或只有进入废弃物掩埋场的命运;其二,重新回归田园的土壤是否干净如初,可供安心种植健康的农作物。
这种以身体劳动与精神创意作为生活主体的活动,发乎对于清净生命与生活的渴求,企图恢复自力与协力营造的传统,师法与传承老祖宗的建筑智慧及传统工匠技艺并寻求进一步的研究发展,运用创意发挥在地自然材料与回收材料的特性,结合合理的环保科技与技术,建立物质及能源循环系统并满足现代人对于审美与居住品质的要求,期能赋予传统材料、工法、技术新生命而适合于当代生活所用,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最终理想。因此自然建筑虽有很大一部分自传统的营造方式当中汲取养份,却无传统建筑的框架限制,只要创意所及,于造屋者能力所能承担的范围内,充满了各种作法模式上的可能性,可说是一种实验性极强的建筑方式。
自然建筑的精神在于只取自己所需,只创造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空间。超出这个底限的建设,即使使用自然材料或回收材料,都将借由自然建筑的名义新增另一种形式的浪费。人类历史上每个时期,在不同的地方都会发展出最适宜当时当地风土气候、生活文化、人力与物质条件的工法技术以满足当代居住需求。
自然建筑的发展潜力在一方面召唤古老的智慧回到常民建筑与生活之中,知足惜福、在地化、手作劳动、对环境与包含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温和友善的精神与建筑工法技术,与地球和平相处,同时又能满足现代生活必要的舒适感、审美、机能与安全需求,从而创造出现代人乐于居住的空间,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面貌,变得更亲土、自然与健康。在国际上,自然建筑运动迄今已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这个回归自然的运动或许仍未能提出人类永续生存的答案,但是多年来不锲不舍、诚心诚意地在寻找著工业化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自觉性选择的简单生活。
材料与工法
在基础部分采取碎石沟(rubble trench)、卵石/块石干砌(dry stone)、浆砌石块、废弃混凝土块(Urbanite)叠砌、土袋(rammed earthbag)等。
在墙体部分采取捏土(cob-Walse, UK)、木屑/草杆裹泥浆(balecob/light-clay)、夯土(rammed earth)、土墼(adobe -Taiwan)、编木藤夹泥(wattle and daub)、编竹夹泥(wattle and daub -Taiwan)、straw bale、earthbag、cordwood、木构架-榫接(Timber Framing- mortise-and-tenon joints)、剖半竹仰合交叠、细竹编 、芦苇、废纸浆、石头、废弃轮胎、空汽水罐、Bottle Brick、玻璃瓶等。
在表面处理部分采取clay、黏土粉光(earthen plaster)、石灰粉光(lime plaster)、石膏粉光(gypsum plaster)、alises、silica等。
在屋架部分采取竹(榫接竹钉、藤皮绑束)、圆木、方木等。
在屋面部分采取草皮(sod)、覆草(thatch)、木瓦(Cedar Shingles)、石板瓦(Slate)、叶瓦、剖半竹仰合交叠等。
在地坪部分采取土地坪等。
在物质能源循环设计与设备系统部分采取自然力应用,透过了解顺应与善用地理环境条件以营造舒适与最低耗能的环境、厨余落叶堆肥/、干湿分离式堆肥厕所/、雨水及中下水处理及回收再利用系统、结合再生能源科技,如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风力应用、Rocket Stove、Rumfort Fireplace、Earth Oven、Earth Tub。
在这当中,土与竹子的复兴可说是自然建筑界中的明星。除了非洲的小土屋与其外观特殊的色彩成为大家竞相模仿的对象,竹材更摇身一变而为近年来最受青睐的新兴建材。运用这种重新被发现与重视的材料与创新专利的接头工法在全球各地尤其东南亚地区如印度、泰国及印尼等地正进行各种大型的建筑计划。
学习与实践途径
目前常见的作法包括由专业从事者于定点基地分别为自力造屋者、业余有兴趣的人、或有意投入专业从事者开设的各类长短期间不一的课程。其中专业者培训课程通常搭配有工地实习机制,于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分派至各地跟随有经验的专业者继续磨练至能独当一面。缺乏经验的自力造屋者,除了努力自我进修以具备主导工程的能力以外,亦经常邀请专业者至其工地开设工作坊。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9:45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