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对自然物的崇拜,包括对天、地、日、月、星辰、雷、电、水、火、山、石等自然物的崇拜。这种崇拜实际上已经由原始自然信仰演变为对人格化和深化了的具象神灵崇拜。
背景介绍
水神崇拜在民间较多地体现在对河神、海神及与水神复合了的偶像化神灵龙王的信仰等方面。这与天津地处九河下梢的地理环境和以从事河运、海运及捕捞为生的生活有直接的关系。?
天地? 民间对天、地的崇拜体现在诸多的习俗中。比如,在婚姻礼俗中,新婚夫妇在结为百年合好之前,一定要先拜天地,即或是私定终身的男女,也要向天祈祷,跪地发誓,以天、地为证,保佑他们白头偕老,永不分离。另外,民间许多“在”青帮的家庭中,都供有“
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体现着他们对天、地的无比敬仰。后来,民间逐渐接受了道教编织的天神就是玉皇,地神就是后土的美妙故事,视主宰天国的玉皇和主宰大地山川的后土为“天公地母”。? 玉皇 是民间信仰中具有普遍性的信仰之一。玉皇也称“玉帝”,是玉皇大帝的简称。民间传说玉皇姓张,是极其遥远年代的光严妙乐国的王子,为太上老君在其母宝月光王后梦中赐予怀孕的神婴。后来舍弃了王位,在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度化群生,经过一亿三千二百劫,才当上玉皇大帝。天津民间于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在位于旧城东北角处修建了玉皇阁。其建筑雄伟壮观,包括山门、牌坊、大殿、配殿、钟鼓楼、六角亭、清虚阁等。玉皇大帝的铜像被供奉在清虚阁二楼,其形象为身穿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持玉笏,旁侍金童玉女,一付秦汉帝王的装扮。一年当中,民间对玉皇大帝的祭祀活动主要有二次: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九的玉皇诞辰庆典;一次是农历腊月二十五日的玉皇出巡庆典。届时,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敬香,玉皇阁内道士也要举办规模隆重的道场,诵经礼忏,迎接玉皇御驾。玉皇阁外,民间各路表演老会前来献艺,来自各地的小商贩也云聚于此销售各种小商品,这自然形成的庙会为阁内外呈现出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历史
由于玉皇阁内还供有其他神灵,故每年还有三次较有影响的活动。一是农历正月初八的祭星;二是农历九月初九的斗姆诞“攒斗”活动;三是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登高。
清代以后,民间关于玉皇大帝灵迹的传说愈来愈少,人们对他渐渐敬而远之。因此尽管玉皇阁位于早年天津最繁盛地区,与天后宫相距仅几百米,但其香火却远不如天后宫之盛。?
1956年,因玉皇阁建筑长年失修,有坍塌的危险,天津市人民政府下令拆除了玉皇阁的大部分建筑,仅保留清虚阁一处,并在阁前建立了玉皇阁小学。至此,对于玉皇大帝的一切宗教祭祀活动全部停止。?
地母 是民间所崇拜的神灵,与玉皇齐名,谓之“天公地母”。民间认为,地母就是后土,故称其“地母娘娘”。旧时,天后宫的财神殿内就供有地母娘娘的神像,其形象慈祥可亲,身下骑一鳌鱼。民间多在其生日即农历三月十八日前来进香朝拜,人们大多祈求其赐子,家庭人丁兴旺。后来,由后土分化出许多掌管一方土地的土地小神,俗称“土地爷”。土地爷很快被人格化,有了配偶神“土地奶奶”。近郊及农村地区遍布着许多土地庙。民间祭祀土地爷、土地奶奶的目的也变得丰富起来,求丰收、求雨露、求平安、求去疾等等。除土著居民外,其余市民和乡镇农村等家庭中若有亲人去世,还要先去土地庙“报庙”,焚香送浆,说是向土地爷报道,求得死后拥有一席之地。?
20世纪60年代“
文化大革命”期间,地母娘娘的神像被毁,这种民间信仰也就逐渐消亡。?
祀日? 旧时,民间有祭祀太阳神的习俗。传说农历二月初一是太阳神的生日,这一天家家都要烙糖饼,并在院内设供桌祭祀太阳。供品除糖饼外,还有焖子、豆腐各一碟,两碟中间,是一棵立放在碟子中的大白菜心,菜心上要有一张小公鸡图案的红剪纸。届时,人们还要燃烛焚香,跪拜谢神。亲朋邻里之间,要互赠家中烙好的糖饼。街上也有卖这种糖饼的。还有一种是用江米做成的米糕,上面印有雄鸡图案,称之为“太阳糕”。玉皇阁、天后宫中供有太阳星君牌位。民国初期,太阳崇拜日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失去传承。?
拜月? 月亮神是旧时民间崇拜的自然神之一。拜月的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传说这一天是月亮神的生日,同时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合家团圆的节日。是日,家家户户都要团聚庆祝,并烙月饼。月饼的图案是用木头模子扣出来的,多为广寒宫殿,旁边有桂树和一个玉兔捣药。月饼馅有枣泥、五仁、什锦、提浆等品种。还有的人家到点心铺去买现成的月饼。亲朋好友和邻里之间多以月饼互相赠送。有小孩的人家还要到街上为孩子购买一些泥制或纸制的小兔捣碓玩具,或到点心铺买糖制的“兔捣碓”食品。街市上捏糖人艺人还出售一种糖兔,其造型为身穿大褂,罩以坎肩,头上有两只长耳朵,手持小旗,上书“青豆大会”四个小字。晚上月亮升起时,家家的庭院内都摆上香案,供上月亮神码儿,前面摆放月饼、鲜果、西瓜、莲藕、毛豆角、鸡冠花等,并燃烛焚香,跪拜如仪,称之为“圆月”。整个拜月活动是由家中妇女负责完成,男子不能参与。正如俗话所说“男不圆月,女不祭灶”。此间有的人家还买些小螃蟹,蟹盖上粘以小蜡烛,用火点燃,使其在院中四处奔爬,以此卜测家庭时运,谓之“爬月占卜”。?
除了为拜月准备的供品处,一般人家还要在庭院内放上桌椅板凳,摆上月饼、水果、煮好的毛豆角、菱角、老鸡头米、莲藕等,沏上香茶,边吃边饮边叙家常,名曰“赏月”。还有的人家吃过晚饭后,合家出门游逛,谓之“走月亮”。?
旧时,玉皇阁、天后宫内都供有太阴星君的牌位。?
拜月的风俗延续到民国初期渐渐衰落,但中秋赏月的风俗却保存下来,成为一种充满情趣的高雅文化活动。?
福禄寿三星? 福星,是民间幻想出的人格星,原指木星。人们在“贴倒▲(到有)”的春节习俗中,绝不可以少了“福”字,而且往往将福字倒过来贴,取“福到”、“到福”之意。另外,在诸多吉祥图案中表现的以蝙蝠代替“福”字(如“五蝠捧寿”)等都反映了人们对福神的崇拜。?
禄星,被认为是文昌星,是主宰功名利禄的神灵,是文人学子顶礼膜拜的偶像。?
寿星,是民间信仰中祈愿长寿而崇拜的幻想神,是主司人间寿命之神。民间多认为寿星是指南极老人星,其形象已被民间确立为额高长头,大耳短身,扶曲杖过首而立,秃顶白须的善相。?
民间的诸多习俗中都体现着人们对福、禄、寿三星的崇拜。著名的
杨柳青年画和泥人张彩塑中就有描绘福、禄、寿三星及天官赐福的年画和彩塑作品。这些历来都是春节期间或贺寿送礼的抢手货。?
福、禄、寿三星常被民间与道教的三官崇拜相连。?
三官 是天官、地官、水官的总称。?
民间传说他们是三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其母亲分别是龙王的三个女儿,因同时看上聪明、漂亮的陈子木寿并与之同结连理,分别于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生下三兄弟。元始天尊见他们都无比出色,就分别封他们兄弟三人为天官紫微帝君、地官青灵帝君、水官长旸谷帝君,其神职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以后,民间认为他们生于三元之日,故又称他们为“三元大帝”,每值三元之日,人们都传说三官要考察大千世界上至诸天神仙升临之籍、星宿照临国土分野之簿,中至人品考限之期,下至鱼龙变化飞走万类养动生化之期,如此等等。以定人间祸福、鬼神迁转。?
文昌星 对文昌星的崇拜是人们把文昌星附会为主司人们仕禄文魁的文曲星的崇拜。民间传说他包括六颗星,即斗魁(魁星)之上的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六星的总称。古代星相家将文昌星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将其尊为主宰功名利禄之神,也叫“文星”。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就为文人学子顶礼膜拜。旧时,杨柳青、葛沽等地都有 明朝时建立的文昌庙和文昌阁,玉皇阁、天后宫内也有文昌星的塑像。一般在文昌星的塑像或画像两侧,常常伴有两位童子,俗称“天聋”、“地哑”。因文昌星是掌管文人仕途命运的,所以安排天聋地哑在其身边,也是为防止向凡人泄露秘密。?
北斗七星 在民间信仰的星辰中,人们最崇拜的是北斗七星。玉皇阁中北斗楼就供有北斗七星的牌位,祭星的活动在此举行。相传农历正月初八金星下界,故祭星的时间也就在这天。凡愿意参加祭星仪式的人要事先到玉皇阁填一表格,写上自己的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日、家庭住址等。祭星这天,道士要在玉皇阁北斗楼设星坛,燃象征北斗七星和日月的九盏星灯,诵“元始天尊说十一曜火消灾神咒经”,念毕,将人们所填的表焚化,人们还要在北斗众星牌位前磕头、供香、上供品。这种祭星的风俗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斗姆,是民间传说中的北斗众星之母,又叫“斗姥”。传说她是远古时期一个国家的王妃,名叫紫光,其性情极为温顺、贤惠。一年春天在莲池中感生九子,老大勾陈星后来成为玉皇大帝,老二北极星成为紫微大帝,其余七子为
北斗七星。紫光夫人因生九子有德,被封为“北斗九真圣德天后”。天后宫和玉皇阁内都供有斗姆神像。其形象为额生三目,肩扛四头,左右各四条长臂,正中两手合掌,其余各手分别执有日、月、宝铃、金印、弓、戟等。?
民间对斗姆的祭祀是每年一度的斗姆诞“攒斗”活动。旧时,天津有许多寺庙都有攒斗活动,其中以清朝中叶以后的玉皇阁为盛。民间传说农历九月初九是斗姥元君的生日,在此之前,人们要到玉皇阁进香,为斗姆上寿,这也是为个人增福延寿,消灾免劫。玉皇阁内道士们要将人们所进贡的香一层一层地摆在山门里院中斗座上,堆累成为粗大的圆形高柱,人们称之为“攒斗”。“斗”,实际上是用香堆集而成的香柱,人们所攒之“斗”底盘直径可达八九尺,高约十五六尺,自农历九月初八夜半时点燃。人们认为此时斗姆要下界接受香火,此时点燃是为斗姆接驾。这时,道士还要诵经作北斗会,道场气氛十分庄严肃穆。“斗”可燃至九月十五,历时一周。遇到雨水也不会熄灭。在这段时间里,游人、香客络绎不绝。这还与玉皇阁内的重阳登高习俗有关。因旧时民间有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玉皇阁为早年天津市区内较高建筑之一,登上阁可鸟瞰天津城区及海河沿岸风光。因而在重阳节之际,人们纷纷涌入玉皇阁,竞相登高远眺,祈盼今后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是玉皇阁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
此外,还有些盐、当商人为虔礼斗姆,成立“斗社”,入社者称为“居士”,每月有二三次到庙中拜北斗。农历九月则从初一到初九,天天朝拜,玉皇阁内道士在九月初八夜“接驾”时亦都随坛。?
民间对斗姆的祭祀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消失。?
雷公电母 雷、电本是气象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常常相伴出现。因而被视为一对配偶神,即“雷公电母”。而雷、电现象产生之后就是大雨,所以人们又把行雨的职能加在电母身上,创造了“行雨闪电娘娘”。同时,还假想出“雷祖”这一神灵。玉皇阁、天后宫等寺庙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供有雷公、行雨闪电娘娘和雷祖的神像。雷公的形象是四肢裸露,猴脸尖嘴,手持一钉一斧,类似《封神演义》中雷震子的形象;行雨闪电娘娘为双手各持一钹,一付女怪物形象;雷祖则是一付道士装束,左手持天上之虹,右手持剑。?
民间对雷、电之神的崇拜还常常被引申为对正义的崇拜,视他们为惩恶之神。如人们诅咒仇人或对人发誓时常说“遭雷劈”、“遭电击”、“天打五雷轰”等等。?
河伯? 河伯是人们所信奉的河神,为黄河水神,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河流神。人们最初的信仰目的是为了防止水患,后来逐渐演化成为祈求风调雨顺,并且在民间许多传说故事中都有关于河伯娶妻的故事,将河伯完全人格化。?
民间对河伯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天后宫中曾设有一河伯殿,但没有河伯的塑像,只供有金龙四大王的塑像。后来,人们又将其引申为象征风调雨顺的四海龙王。20世纪60年代“
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塑像被毁。1995年12月在天后宫北侧殿内重新修复,并被附会为海神天后降服的手下将领,象征风平浪静。?
?
龙王?民间认为龙王是行雨管水的神灵。对龙王的信仰,实际源于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民间传说从黄帝时期就已开始了龙崇拜。人们认为它是祥瑞的象征,主宰雨水。民间还传说对龙的祭祀源于唐代,到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不久后,就根据唐代旧典规定了对龙的祭典,题龙神庙的匾额为“会应”,意思是有求即应。从此,龙王庙遍布天下。在道教经典、民间传说和文人小说中,龙王的名词越来越多,江河湖海池沼井泉也都为龙王专管,连电雷风云之神也都归了龙王管辖。人们还把龙王人格化,为它设计了龙宫、龙子、龙女……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龙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