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降氧法
在密封状态下,利用粮堆内生物的呼吸作用进行降氧,以达到防止虫霉生长繁殖的保管技术
自然降氧法就是在密封状态下,利用粮堆内生物的呼吸作用进行降氧,以达到防止虫霉生长繁殖的一种保管技术。单凭水果自身的呼吸作用使库内的氧浓度由21%降至3%~5%(不考虑二氧化碳浓度对贮藏水果的影响),理论上讲是可行的。自然降氧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任何辅助的降氧措施和设备,从而简化了气调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运行管理,节省了一次性投资和日常运行维修费用。自然降氧储藏适宜在高温季节用来保管粮食,特别是散装新粮的保管。
定义
气调库的除氧方式有二种:一种是利用水果自身的呼吸作用来消耗掉库内的部分氧气,达到降低氧浓度的目的,称为自然降氧法;另一种是快速降氧法,即人为地、强制性地降低库内的氧浓度。
单凭水果自身的呼吸作用使库内的氧浓度由21%降至3%~5%(不考虑二氧化碳浓度对贮藏水果的影响),理论上讲是可行的。自然降氧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任何辅助的降氧措施和设备,从而简化了气调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运行管理,节省了一次性投资和日常运行维修费用。
自然降氧储藏就是在密封状态下,利用粮堆内生物的呼吸作用进行降氧,以达到防止虫霉生长繁殖的一种保管技术。此法比较简便,容易操作,除了做好粮堆密封之外,可以不需要其他辅助材料或设备,只要认真做好,便可取得良好效果。自然降氧储藏适宜在高温季节用来保管粮食,特别是散装新粮的保管。
原理
自然降氧储藏人为地控制储粮的生态条件,是一种属于生态学防治的方法。
密封的粮堆之所以能够降氧,这是因为粮堆生物成分中的微生物、害虫和粮食,具有呼吸作用。这种呼吸作用不仅消耗了粮堆中的氧气,而且增加了二氧化碳含量,恶化了储粮环境,使虫霉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实验证明,当氧气浓度降到2%以下或二氧化碳浓度增到40%-50%以上时,霉菌即受到抑制,害虫会很快窒息而死,粮食的呼吸强度也会显著降低。
要求
降氧能力
粮食本身的状况十分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有些粮食在密封后由于它的生理特征能将粮堆中的氧气脱除到2%或缺氧,表示了这种粮食具有很好的自然降氧能力,但有些粮食虽经密封较长时间储藏,粮堆的氧量仍保持在10%~15%以上,氧浓度降低甚微,表示了这种粮食具有极低的降氧能力。在进行“自然缺氧”时,首先要熟悉和掌握储存粮种的降氧能力和粮种间降氧能力的差异。降氧能力高的粮种才可以利用自然缺氧方法来进行缺氧储藏,降氧能力低的粮种则应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气调储藏。
稻谷、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等粮种都具有很好的自然降氧的能力。实验表明,其降氧能力依次为:大米>玉米>小麦>稻谷>大豆,红薯干及面粉就很难达到自然降氧效果。
降氧速度
降氧速度随粮食水分、温度而不同,粮堆虫害密度大小也影响到降氧速度的快慢。
(1)水分大,降氧快。粳稻在21~22℃下粮堆氧浓度降到0.2%时,水分17.6%的要10天,水分16.7%的要20天,水分15.6%的则需30天。其他粮种,也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小麦水分13.96%,密闭7天氧浓度降低到3.5%,水分10.36%的小麦经过95天氧浓度降到17.4%。
(2)粮温高,降氧快。同一种粮食,含水量相同情况下,粮温高的比粮温低的降氧速度快。
(3)有虫粮,降氧快。害虫的呼吸强度比粮食大10万倍以上,所以虫口密度越大,缺氧越快,氧含量越低,杀虫效果越好。
影响因素
粮食自然降氧不仅要严格密封粮堆,还受温度、粮食水分以及粮食质量等因素的影响。粮堆密封好,降氧效果佳;粮温高,降氧速度快;粮食水分大,降氧速度快;新收获的粮食比陈粮降氧速度快。但是在粮食保管工作中,我们不能为了追求降氧速度快而人为地提高粮食水分和粮温,因为那样做反而不利于粮食安全保管。
20世纪80年代,广东省广州、湛江、佛山、海南等地,普遍开展降氧储藏,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海南岛入库稻谷比较干燥,一般含水分在12.1%~13.0%,如临高县波莲粮所第六仓4廒,稻谷10.5万公斤,水分13%以下,1979年12月12日采用单面密闭,用双层聚氯乙烯薄膜,膜厚0.14ram,贴墙用沥青和蜡封,沥青地台,密闭前仓温19℃,粮温26℃,害虫密度每公斤4头(其中赤拟谷盗2头、米象1头、长角谷盗1头)。
截至1981年3月25日,检测到粮堆表层二氧化碳浓度为14%,氧气浓度3.2%;中层二氧化碳浓度为12%,氧气浓度3.6%,粮温29%。说明尽管在水分低的情况下,只要认真做好粮堆密闭工作,仍然可以逐步降氧,面层氧气含量最低可达0.3%,而且在较长时间里可维持在2%以下的幅度。这批稻谷经过保管16个月,出仓时检验粮质基本良好,保持无虫。实践证明,在亚热带地区即使粮食水分比较低的情况下,采用自然降氧储藏方法也可以安全保管粮食。
密封技术
粮堆密封工作做得好坏是自然降氧储藏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按照粮食堆装方式、仓房不同结构,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密封形式。只有粮堆的密封工作做得实,才能保证降氧储藏的效果。
准备工作
1.仓房防潮补漏
为做好防潮防渗漏工作,仓房的地面,储粮四周墙壁需要嵌缝,可涂以防潮防渗漏的沥青纸、沥青沙等,提高密封性能。
2.制作帐幕
采用聚氯乙烯帐膜或复合帐膜。目前应用最多的是聚氯乙烯,厚度应以0.14—0.25mm为好,它比较耐用,密封性能较优。尼龙复合薄膜(厚度0.14mm)的不透气性与抗拉性能较好,价格合理,目前也已大量使用。帐膜的焊接和粘合,司=应用高频热合机,也可用300W调温电熨斗或150W电烙铁焊接。粘合或补漏洞可用环己酮溶解聚氯乙烯薄膜碎片制成的胶粘合剂。
3.整理粮堆
不论包装或散装粮,都要整理粮面,做到粮面平整,便于操作;然后安装热敏电阻以及测气导管,在粮面设走道,上铺一层麻袋或粮包,便于操作走动。
密封操作
粮堆密封,有单面、五面、六面密封等。按照不同的储藏条件或堆装形式而定,如圆筒仓、廒堆仓、逼拱仓等散装粮堆,通常只作单面密封。单面密封在广东省采用逼坑蜡封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包装粮堆要求尽量用六面密封。做法是在粮食人仓前先铺好底层帐膜。进粮完毕再套上层帐膜。密封时,应将上下2个帐膜的两头拉直拉紧,边对边向下最少卷2周(每卷360度为1周),使卷口边成一直线,然后夹上铁夹子即可(夹子与夹子的间距不超过10cm)。
管理
查漏补漏
在降氧储藏期间,要经常检查帐膜有无破漏,发现有破漏应及时修补。
定期测温和测定粮堆气体变化情况
在降氧期间要勤测,降氧后1~2周测一次。氧气突然上升,说明密封有问题,要细致检查薄膜及接口处的漏气情况,二氧化碳不正常地猛然升高,说明米堆内粮食有问题,要注意认真检查。
防止结露
幕内粮温高,气温低,温差大,堆内容易结露,因而导致白色霉菌如米根霉等需低氧的霉菌滋生,特别是每年深秋初冬季节最易发生,高水分粮更甚。因此,为了防止结露,一方面应加强检查,另一方面可在粮堆的四周及粮面加盖麻袋作吸湿防护物,并可放吸湿剂,如生石灰、无水氯化钙、无水硅胶等;同时,在冬冷季节,可揭开帐幕,进行自然通风降温,进入常规储藏,这样比较有利于保持粮食品质。
注意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在低氧的粮堆或密闭的仓房,即使是戴上防毒面具,也不能进仓,因为防毒面具只能过滤毒气,而不能提供氧气。因此,凡是实施自然降氧储藏的仓房或粮堆,工作人员只能在仓外或密封粮堆帐幕外测定气体成分、测温或抽取样品,而不能进入密闭低氧的仓房或粮堆内。如要放气,应先打开门窗通风,逐步开封揭幕,加强通风,并要有两人以上参加操作。
缺点
但是,自然降氧也有其不利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因水果呼吸时所消耗的能量和物质全部由水果自身提供,因而自然降氧会加快水果品质的下降和缩短贮藏保鲜期(与快速降氧相比)。
2)自然降氧使库内达到规定的氧浓度所需的时间长;水果呼吸所消耗的氧量十分有限,尤其是在低温贮藏条件下,呼吸强度明显减弱,呼吸所消耗的氧气量更有限。因此,库内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下降得很缓慢,降到规定的氧气浓度值所需的时间很长,在库房充分气密的情况下,一般需要20—25天的时间。
自然降氧的时间与水果的种类与品种、贮藏的数量(即库容利用率)、围护结构的气密程度、入库的进度等有很大关系。在气密性能相同的条件下,呼吸强度大的水果,其耗氧量比呼吸强度小的水果大,降氧时间也相应地短一些;对于同一品种、同一产地的水果,围护结构气密性好的库房,比气密性差的库房降氧速度快;库房的气密性能相同,水果的种类、品种、产地也一样,在相同的贮藏容积的前提下,贮藏的数量越多(库容利用率越大),入库的进度越快,库内的降氧速度也越快。
3)对围护结构的气密性要求严。由于自然降氧无任何辅助降氧措施,仅仅依靠水果自身的呼吸,因而对围护结构的气密性要求比较高。采用自然降氧时,库内氧浓度能否降至规定的数值,取决于氧的透耗比τ。τ指外界氧气通过围护结构的渗入量与水果的耗氧量之比τ。τ<1,则库内氧浓度下降。τ值越小,降氧速度越快;反之则降氧的时间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5 18:43
目录
概述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