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诗体,现代中国新诗的一种主要形式。作为
“五四”文学革命的一项成果﹐与当时内容的革命性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诗歌的形式也从中国
旧体诗的僵硬格律中获得解放。
现代中国新诗的一种主要形式,运用现代白话写作﹐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这就是
新文学运动中最初出现的
自由诗的雏型。因此﹐虽称自由诗为一种形式﹐但它又并无特定的诗形﹐而是这一类自由体诗的统称。
从“五四”前夕起﹐一些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即对自由诗作了尝试和探索﹐
胡适等为使新诗摆脱旧
诗词格律的影响﹐进行了艰苦的努力。真正从内容形式冲破旧诗的樊篱﹐而表现出彻底叛逆精神的﹐是郭沫若创作的《
女神》﹐这是中国自由诗走向独立的代表诗集。
自由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的明显影响﹐如美国
惠特曼的诗风对郭沫若等人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印度泰戈尔等诗人的诗情也为不少人所接受。
朱自清将“五四”以后第一个10年的诗作分为自由诗﹑格律诗﹑象征诗三派﹐对自由诗作了充分的论述和肯定。自由诗在抗战时期因
艾青﹑田间等的提倡﹐得到极大的繁荣。艾青关于诗的散文美的主张﹐使自由诗的存在进一步得到了理论的解释。“把诗从沉寂的书斋里﹐从肃穆的讲坛上呼唤出来﹐让它在人民的苦难和斗争中接受磨练﹐用朴素﹑自然﹑明朗的真诚的声音为人民歌唱﹕这便是中国自由诗的战斗传统。”(绿原《白色花‧序》)
自由诗最初源自欧洲,美国19世纪诗人
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者。西方有着不少自由诗体的文学著作,如惠特曼的代表作《
草叶集》,以及
埃德加·李·马斯特斯的诗歌代表作《匙河集》等。
自由诗体也叫自由诗,是指在
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的较为自由的诗体。每一行诗的字数,每一节诗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它一般是根据作者的内在情感的起伏变化安排诗歌意象和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律。艾青的《
光的赞歌》、
舒婷的《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都是自由诗的优秀之作。这种无诗歌形式束缚的自由使得它成为当代最流行的一种诗体,也成为诗歌爱好者们比较乐于接受的一种诗体。
抗日战争时期,因
艾青等的提倡,自由诗极为繁荣。自由诗诞生70余年来,一直为新诗创作中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