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走进地处
四川盆地南部(
川南地区)的
自贡,像缩小版的重庆。整体地貌由低山地貌、丘陵地貌、平坝地貌和沟谷地貌组成。丘陵叠嶂,高低起伏。釜溪河蜿蜒曲折,穿城而过。
1.8亿年前的自贡是恐龙的乐园,由于地势较低,湖泊、河流、沼泽很多,适合蕨类、裸子植物生长,成为恐龙天堂。靠着“亿”点时间和“亿”点点运气,自贡发现的恐龙化石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为世界所罕见。
历史沿革
1913年至1915年,应中国当时的中央资源委员会之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质学家
乔治D.劳德伯克博士和
R·R·莫斯博士带领美国的一个地质调查组来到中国四川的
威远、自流井和荣县一带进行石油地质考察。1915年夏来到荣县县城附近的
旭水河畔,开展地质考察活动。
8月30日,当他们冒着酷暑在荣县县城与高山铺之间进行考察时,劳德伯克在荣县通往
自流井的官道旁,距大路约30多公尺的一个砂岩崖壁上发现一化石露头。他小心翼翼地敲凿化石周围的岩石,不久便露出一段最大直径约20公分,长约30多公分,而且中空的股骨化石,并在这段股骨一端的围岩中找到一颗匕首状的、并具边缘锯齿的残破牙齿。这颗牙齿仅保存齿冠的大部分,牙尖缺失、齿根不存,长约6公分。后据研究者推算,原长当不少于9公分。
劳氏在荣县的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是对自贡地区
恐龙化石开天辟地以来的首次认识,而且也是对四川盆地、乃至中国西南地区恐龙化石的最早科学记录。揭开了四川这个红色盆地的秘密。告诉人们,在东亚地区,中国的西南腹地四川盆地内广泛分布的红色沉积地层,是中生代的产物,它产有1亿多年前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一类巨大的爬行动物——恐龙。
1979年12月,川西南矿区在大山铺万年灯基地施工发现大量化石。经古生物专家鉴定,系生活在1.6亿年前的恐龙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重庆市博物馆、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四川省恐龙发掘队到此考察。初步测定,化石埋藏面积达1.7万平方米。经过3年清理发掘,在2800平方米范围内,采集化石数百箱,包括恐龙家族中的翼龙、剑龙、蛇颈龙、蜥脚龙、鸟脚龙等个体骨骼300多个,其中完整的恐龙骨架30具。初步鉴定出含3个纲、11个目、15个科、近20种恐龙化石。
种类
自贡所产恐龙化石具有点多面广、数量巨大、门类齐全、保存完好等特点。其化石发现主要涉及三个重要恐龙化石群,即大山铺恐龙化石群(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埋藏遗址)、
伍家坝恐龙化石群、
青龙山恐龙化石群。已鉴定出的恐龙化石计21属、26种,恐龙足迹化石3种,恐龙个体化石200多具,完整的恐龙头骨18个,完整或比较完整的恐龙个体40多具。其中,被列入首批国家重点保护化石名录的有22种,一级18种、二级4件。馆藏化石标本总计达1.08万件,其中有包括世界首例剑龙皮肤化石、国内首例蜥脚类恐龙皮肤化石、世界首例蜥脚类恐龙尾锤化石与剑龙肩棘化石等在内的一、二、三级藏品达3600余件。
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的自贡市,史前中生代时期的地层分布广泛,沉积连续,其中,尤以中生代之侏罗纪(距今约1.99~1.45亿年前)的陆相地层最为丰富,其间更是蕴藏有众多的恐龙化石,是世界闻名的侏罗纪“恐龙之乡”,建有亚洲首座专门性的恐龙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和闻名全国的恐龙主题高科技项目——
自贡方特恐龙王国。
价值意义
自贡作为全国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为世界研究恐龙演化提供了丰富且关键性的化石样本和研究材料。其恐龙化石产出无论在种类上,还是数量上,乃至个体的完整程度上,不仅在四川盆地首屈一指,就是在中国恐龙研究、展示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主阵地和主力军。自贡已成为世界恐龙研究者必须朝拜的“史前圣地”和广大恐龙爱好者心目中的“恐龙乐园”。
自贡地区的恐龙化石,不仅产出巨大,数量众多,门类齐全,保存完好,而且在地质年代上也非常有代表性——特别是
大山铺所产距今1.6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中期(中侏罗世)恐龙化石,是世界恐龙演化史研究上过去一直缺失的部分。自贡地区大量出产中侏罗世恐龙化石,在世界恐龙演化史研究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与研究意义。
主要产地
大山铺恐龙化石产地(埋藏现场),历次岁掘清理面积约3000平方米(现自贡恐龙博物馆“恐龙遗址”厅仅保留了其中的1350平方米),在此范围内发掘出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材料多达280多个个体,除大量的恐龙化石外,还包括鱼类、两栖类、龟鳖类、蛇颈龙类、翼龙类、鳄类、三列齿兽类(似哺乳爬行动物)等恐龙的共生动物和伴生动物。恐龙本身的种类也不少,最多的是蜥脚类恐龙,有100多个个体的化石材料,其次是兽脚类、剑龙类和鸟脚类恐龙;有些恐龙类型不但有成年个体,还有一定数量的幼年个体,大者体长可达20余米,小者只有1.4米,食性也不尽相同,既有素食性,也有肉食性的,还有杂食性的。它们构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组合特征明显、时代特殊的古脊椎动化石群——
大山铺恐龙动物群,这样的化石群显然比单一的恐龙化石点更具科学价值。
社会评价
“自贡恐龙化石独具特色,特别是马门溪龙化石让人非常震撼,因其脖子较长,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非常难得。”(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姬书安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