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级巡洋舰
阿姆斯特朗为清朝北洋水师建造的巡洋舰
致远级巡洋舰是指中国清朝北洋水师在1886年向外定购的致远和靖远两艘巡洋舰。二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所建,每艘造价84.5万两白银。
简介
致远及靖远属防护巡洋舰,装有钢制“穹甲”(水平装甲),故又称穹甲快船。致远级排水量2,300吨,航速达18.5节,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速度最高的。致远、靖远及同时在德国订购的经远、来远在1887年底完工加入北洋水师后,清政府便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停止北洋水师采购新武器。结果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黄海海战中,致远及靖远已是北洋水师最为“新式”的舰只。海战中由邓世昌为管带的致远奋战五小时后弹药用尽,船只重创。邓世昌下令冲向日舰,意图用冲角撞沉日舰吉野号,最后由于船身被鱼雷击中爆炸而未能成功。叶祖圭为管带的靖远在黄海海战中受创,经修复后与余舰退守威海。最后靖远在威海为日本鱼雷所击中后自沉。
建造经过
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建设北洋水师初期,主要通过中国海关总司英国人赫德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购舰。最先购入的是作近岸防御的小吨位炮艇,称作“蚊子船”。后来购入两艘可作远洋作战的巡洋舰超勇及扬威。不过在购买超勇及扬威时,李鸿章对赫德及阿姆斯特朗感到不满意。于是在订购更大型的铁甲舰时,改为向德国伏尔铿船厂购买,所建二舰即定远及镇远。及后李鸿章以尚余之款项,再向伏尔铿购置一巡洋舰,即为济远。中法战争后福建水师被歼,李鸿章得到批准再向外购买巡洋舰四艘。最初属意由伏尔铿按济远再造四舰。不过此时清政府朝野中对济远传出各种非议。相对于英国,德国当时仍属海军建设后起之辈,济远的型式为“穹甲巡洋舰”,本来是英国海军的新式设计。而济远为伏尔铿首次制造此类战舰,因此设计上出现种种的缺憾。同时英国为免失去建造合约及对中国海军的影响,对济远的设计亦大加批评。经过一轮的争议后,最后决定四艘巡洋舰建造合约分别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及德国伏尔铿各得其二。德国伏尔铿改为建造两艘装甲巡洋舰,即经远及来远。而由英国建造的二艘仍为穹甲巡洋舰,即致远及靖远。
致远及靖远及分别于1886年9月及12月下水,1887年7月建成。北洋水师派出军官及水兵,到英国船厂所在纽卡斯尔对舰只测试,然后连同在德国完工的经远及来远,于当年9月中一同开回中国。途中由英人总教习琅威理为统领,致远管带为邓世昌,靖远管带为叶祖珪。各舰于12月抵达厦门,正式加入北洋水师。
概观
致远级排水量2,300吨,长250呎(76.2米),吃水最深15呎(4.57米)。动力为四座锅炉,两部蒸汽机,双轴推进,标准运作5500匹马力,增压时为7,600匹,航速18.5节,以时速10节续航距离6000海里。装甲为拱形之“穹甲”,装置于船身中间,中部位于水线以上,两侧向下倾斜至水线以下。水线带不设装甲,只以煤柜防御。穹甲厚2~4吋(50.8~101毫米),司令塔装甲4吋,炮盾装甲2吋。武器装备为三门210mm克虏伯火炮,舰首双联装,舰尾一门;两门152mm阿姆斯特朗副炮;57mm/47mm速射炮分别8门及2门;机关炮10门;18吋(457毫米)鱼雷发射管四具。
服役经过
1894年9月17日爆发黄海海战中,定远及镇远在中央,致远及靖远分别位于二艘铁甲舰左右两侧。战至下午3时左右,旗舰定远发生大火,致远上前掩护,中弹甚多,并且开始入水倾斜。同时舰上弹药不继,主炮及副炮弹药用罄。管带邓世昌下令致远全速冲向日本第一游击旗舰,巡洋舰吉野号,希望用舰首冲角将之撞沉,然而途中致远舰身突然爆炸沉没未能成功。致远全舰自管带邓世昌以下246名官兵仅7人获救,邓世昌则与其犬同殉。爆炸成因众说不一,可能是致远舰上鱼雷被击中爆发,亦可能是舰上锅炉被击中爆炸,亦有指可能是日舰施放鱼雷。靖远则在叶祖圭管带下作战受创,战事后经修复,与北洋余舰退守威海。后来日军突击威海,旗舰定远搁浅,丁汝昌一度以靖远为舰队旗舰。最后靖远亦为日舰所击中,1895年2月10日在威海自沉。
结局简介
......“致远”号不停地被击中,水线以下已经被日本人的大口径炮穿了几个大洞,海水汹涌地灌进来,底舱甲板已经积起了一层水,积水随着舰体的摇摆无规则地流动。军官指挥着水兵们堵漏,他们用木板堵住漏洞,然后再用水泥密封。抽水机也不停地工作,抽出来的海水又顺着舰体两侧流回到海里。但即使这样努力地工作,仍然难以控制进水。“致远”号76.2米长的舰体开始向右舷倾斜。在这样倾斜的战舰上,主炮照准都非常困难,而且在这时,一个更加致命的情况发生了。储存210毫米主炮和150毫米副炮弹药的弹药库传来消息:主副炮弹药已经全部用完。
“致远”号接下来的行动让所有在场的战舰都感到震惊,她突然加速脱离了北洋舰队紧缩的战列,像一位圣洁而孤傲的独角兽突然出现在眼前。“致远”号是北洋舰队1887年在英国建造的加护巡洋舰,根据设计她的世界著名舰船设计师怀特(WilliamHenryWhite)的思路,她和她的姊妹舰“靖远”号将拥有很高的航速,并且可以在并不大的舰体上承载三门210毫米的大口径舰炮。在试航的时候,“致远”号的马力曾经达到了7500匹,超出设计值2000匹!这使得她的极限航速甚至可以达到惊人的23到24节!虽然她的锅炉和轮机使用多年,并且保养不周,但是她仍然是当之无愧的北洋舰队中最快的巡洋舰。
没有人知道邓世昌在战舰的最后时刻到底下达了什么命令。但是,整个战场都清楚地看见了,“致远”号加速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向“吉野”号冲来。她是想向“吉野”号发射鱼雷?或者用舰首的冲角向“吉野”号冲撞?还是干脆冲乱第一游击队的队形,在混乱中向其中的一艘战舰进行鱼雷攻击或者冲撞?所有的目击者都惊呆了,包括“吉野”号上的官兵,他们可能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战舰才是世界上最快的巡洋舰。
邓世昌冒着密集的炮火,站在舰桥上,向聚集在甲板上的官兵们大声呼喊:
“我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不过就是一死,用不着纷纷乱乱!我辈虽死,而海军声威不致坠落,这就是报国呀!”
“致远”号在进行着她最后的惨烈航程,既然她明显地已经选择了与日本人同归于尽的道路,就没有去多想死亡的问题。轮机舱里,来自英国的轮机长余锡尔鼓励着他可爱的水兵们尽力干完最后的工作;锅炉舱里,全身沾着黑色煤灰的司炉们拼命地向锅炉里一铲一铲地抛煤块,这些来自唐山开平煤矿的煤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最后的航行速度;主甲板上,水兵们能够看见他们离日本侵略军的战舰越来越近,也能够看见他们的舰长坚定表情;操舵室里,大副陈金揆集中全部的注意力把着舵轮;主炮旁,停止了装填炮击的炮手们光着上身,围在他们心爱的大炮的周围,愤怒地望着正在转舵逃离的敌舰;机关炮前,炮手们向“吉野”号疯狂地开火。“致远”号的舰首劈开海浪,对准了“吉野”号的舰体中段,准备撞击。
“吉野”号与第一游击队其他战舰在迅速规避的同时,集中了全部的火力阻止“致远”号的前进。“吉野”号的三门150毫米管退炮,四门120毫米管退炮,“秋津洲”号的三门150毫米管退炮,三门120毫米管退炮,“高千穗”和“浪速”各自拥有的两门260毫米炮和三门150毫米管退炮以及几十门机关炮全部用来向“致远”号攻击。像这样距离近,命中率高的打击,即使是一艘战列舰都难以抵挡,“致远”号现在的舰体结构不停地被摧毁,杂乱的破钢板,破木板到处乱飞,被击中的水兵的尸体被抛进海里,内舱也多次被打穿,好几个舱室形成了火灾。但是,她并没有屈服,速度也一点没有减小,冲撞,将在刹那间发生。
许多年轻的日本水兵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但是,突然一声响彻整个海域的大爆炸惊醒了所有的人。“致远”号的舷侧冲出一道水墙,随即是通红的蘑菇云升起——她似乎被一枚鱼雷击中了!
“致远”号被这次巨大的爆炸震动了,2300吨的巨大舰体几乎要跳出水面,猛地向右舷倾倒。还没等舰体重新扶正,又一次大爆炸再次发生。“致远”号的锅炉发生爆炸,炽热的压缩蒸汽突破锅炉冲出,38名(战时编制或许更多)司炉几乎全部在第一时间被蒸汽烧死。爆炸还穿透了脆弱的舰底,那些铆接的钢板现在就像是一块块破布,在接口处断开,然后任意扭曲,坠落到大海的深处。锅炉舱上面的装甲甲板也被这样恐怖的爆炸扭曲,整个舰体再次向中间弯折。在这样恐怖的灾难中,大多数活着的人们精神都立即崩溃了。底舱的电力在瞬间被切断,人们在黑暗中找不到出口,其实,通往上甲板的通道也早已在爆炸中被毁坏。少数人爬上了露天的主甲板,但是他们所看见的,却是更加恐怖的景象,到处是燃烧的烈火,到处是溅起的海水,到处是溢出的白色蒸气,到处是呼喊奔逃的人群,战舰的舰首已经沉入水中,并且下沉的速度还在加快。“致远”号的舰尾开始翘出海面,可以看到她的红色舰底以及船舵和螺旋桨,由于下沉的速度实在太快,螺旋桨在露出海面时还保持了一定的转速。这只独角兽终于在离自己的敌人几百米的距离上骄傲地沉没了。
从“致远”号锅炉里喷出的蒸汽渐渐散尽。这时,“致远”号的舰首撞到了20米深的海底沙滩上,砸起的泥沙在舰首周围形成了一圈土黄色的云雾。所以,舰尾又在海面上搁了一段时间,然后继续下沉,不到十分钟,北洋舰队的“致远”号巡洋舰就永远地消失了,只留下桅杆还露在海面上。
4_s.jpg>“致远”舰部分军官黄海海战之前在尾楼甲板通向中部甲板的舷梯附近的合影,居中双手交叉者为邓世昌,其右身穿洋员军服者是英籍轮机长余锡尔,照片中的人们可能全部牺牲在黄海海战中. 邓舰长也掉进了大海里,同时落水的可能还有十多个人。邓世昌想伴随自己的战舰一同沉没,但是,他的辫子却突然被什么东西拉住了。他回头看去,竟然是他养的德国牧羊犬“太阳”,这只通人性的动物咬住了主人的辫子,不让他下沉。但邓世昌毅然地把“太阳”的头按入水中,与爱犬一起沉入大海,这天正是他45岁的生日……邓世昌与“太阳”犬的故事很快被“致远”号幸存的水兵流传了开来。“致远”号沉没时,这艘巡洋舰上一共载有252名官兵,而最终获救的,却仅仅只有七个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1 14:57
目录
概述
简介
建造经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