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形虫类是舌形虫科舌形虫属动物。
分类
寄生于人体的舌形虫有10种,大蛇舌状虫(Armillifer grandis)、串珠蛇舌状虫(Armillifer moniliformis)、腕带蛇舌状虫(Armillifer armillatus)、
尖吻蝮蛇舌状虫(又名鞭节舌虫)(Armillifer agkistrodontis)、蝎虎赖利舌虫(Raillietiella hemidactyli)、响尾蛇孔头舌虫(Porocephalus crotali)、锯齿状舌形虫(Linguatula serrata )、台湾孔头舌虫(P.taiwana)、辛辛那提莱佩舌虫(Leiperia cincinnalis)、瑟皮舌虫(Sebekia sp.)等,我国已报道病例中的虫种有锯齿状舌形虫、尖吻蝮蛇舌状虫和串珠蛇舌状虫三种。
形态
成虫呈舌形或圆柱形,头胸部腹面有口,口两侧有钩2对。活体呈半透明、死后白色,体长(18 ~ 130)mm,体表具有很厚的角质层,形成环状,一般腹部生7 ~ 105个腹环,雌虫大于雄虫。卵呈无色或黄色,近圆形,大小约(90 X 70)um,卵壳较厚。幼虫卵圆形,有尾和2对足,幼虫具有足和钩,体表光滑。若虫形状与成虫相似,死后呈乳白色,体长约4 ~ 50mm,有钩两对,腹部环数较少。
蛇舌状虫(似棒状洞头虫,P.subclauatus)与
锯齿舌形虫形态上的区别是:蛇舌状虫体形呈圆柱形,腹环数7-35个,口孔旁两对钩几乎在同一平行线上,若虫表面没有刺;锯齿舌形虫体形略扁,腹环数72-105个,口孔旁两对钩前后排列,若虫表面有刺。
生活史
蛇舌状虫属的终宿主是蛇等爬行动物,中间宿主是
啮齿类动物、人或其他哺乳动物。舌形虫属(主要是锯齿舌形虫)的终宿主为犬、猫、狐等,中间宿主为人和其他哺乳动物,但经常是
食草动物牛和羊。
蛇舌状虫属的成虫主要寄生在终宿主的上呼吸道,以钩附着寄生于呼吸道和肺,吸取血液、淋巴、和黏液。雌雄虫交配后受精卵发育成感染性卵(含感染性幼虫),产入宿主的呼吸道,随痰、唾液、鼻腔分泌物或粪便排出体外。卵污染水源和食物,被中间宿主吞食后,感染性幼虫30 min内在肠道孵出,穿越肠壁并在体内组织四处游走,并侵入其内,在组织内成囊,成囊若虫以血、淋巴和淋巴细胞为生,并发育蜕皮,经数次蜕皮成感染性若虫。含虫组织被终宿主摄入后,若虫在消化道内激活脱囊,穿越肠壁及体腔,移行至呼吸道或肺经蜕皮数次后形成成虫。
舌形虫属的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如犬的鼻腔内,雌虫产的卵随同犬的鼻黏液流出,排至体外,黏液污染草类或水被
食草动物(山羊、绵羊、兔、野兔等)食入后,卵在其胃中孵出幼虫。幼虫随同胃内容物进入肠腔后,穿过肠壁,移行至肺、肝、肠系膜淋巴结及肾等内脏中。经两次蜕皮后,幼虫为包囊围绕,幼虫在包囊内再蜕皮数次,经5-6个月后,发育成若虫。若虫脱离包囊,向浆液腔移行,部分向支气管和肠道移行,在移行过程中能引起出血。若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可生活2年以上。犬在嗅触或吞食含有若虫的食草动物的脏器时遭受感染。若虫可以直接经过鼻孔进人鼻道中,也可以从咽腔和胃进人鼻道。若虫到达鼻道后,再蜕皮一次变为成虫。有时动物自身肺部的若虫,也可以直接经气管移行至鼻道内,发育为成虫。若虫变为成虫时,体表环纹上的小刺脱落。成虫在犬体内生活可达2年之久。
流行病学
自从1847年在
开罗首次报道人
舌形虫病以来,距今已近160年。人类舌形虫病呈世界分布,主要在热带、
亚热带地区流行,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报道较多,在美洲和欧洲则较少。蛇舌状虫属的感染以非洲最高,腕带舌状虫病多见于非洲的尼口利亚和
阿拉伯半岛;大蛇舌状虫病多见于非洲的刚果;串珠蛇舌状虫病多见于东南亚;
尖吻腹蛇舌状虫病多见于中国。舌形虫属中的
锯齿舌形虫呈世界分布,多见于中东和北非。我国
西藏自治区犬的锯齿舌形虫感染率达33.3%一72.7%,
贵州省锯齿舌形虫若虫感染率,黄牛为20.0%、绵羊为1.2%一40.7%、山羊为5.8%。
1927年Faust报道了我国首例病人,裘明华等进一步研究分析认为是锯齿舌形虫,而非串珠蛇舌状虫。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我国未见新的病例报道。但从上.世纪末期以来,在全国各地至少报道了14例。最近在浙江报道了1例串珠蛇舌状虫病,在广西玉林也报道过蛇
舌形虫病,我国的2例
尖吻腹蛇舌状虫病分别见于中国台湾和杭州,在辽宁、广西等省(自治区)均有人锯齿状舌形虫病的报道。此外在
广东省和
山东省都有舌形虫病例的报道,但未能
鉴定虫种。从最近几年的报道来看,病例大都分布在我国的东南部地区。
舌形虫病可以在蛇鼠间、犬鼠间、犬和食草动物间循环传播。人感染后可发病,但通常发育为若虫,成为终止宿主。
传染源比较复杂。舌形虫病的终宿主是蛇和犬、猫等肉食动物,它们是人类舌形虫病的储存宿主,成为该病的重要
传染源。在非洲和亚洲,
蟒科和蝰科所有的蛇种,都可作为蛇舌状虫属的终宿主。其中常见的腕带蛇舌状虫可在多数
哺乳动物体内发育,也可成为人感染舌形虫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经和感染方式主要为生饮被寄生蛇体舌形虫虫卵污染的新鲜蛇血、
蛇胆和食未煮熟的蛇肉,或宰蛇放血时,蛇体感染性虫卵也可从呼吸道随血流入酒杯,人因喝污染的酒而感染;另外食用了被虫卵污染的水源、蔬菜;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舌形虫幼虫、若虫的中间宿主(牛、羊、马、兔)的内脏而感染;感染锯齿舌形虫的犬还可通过喷嚏和粪便排出的卵污染食物和人体的皮肤、手指而致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