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宅为寺
汉末至南北朝时的风尚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舍宅为寺的风气大盛。士族,富商自己的家宅捐为佛寺,这种风尚叫作“舍宅为寺”,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
简介
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采用“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堂”的形式,这种类型的佛寺,决定了寺庙住宅化的空间布局。而且不但解决了早期以佛塔为主体的佛寺在实用的不足,又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它在建造时所消耗的物资与时间可大大减少,从而成为自隋唐以后国内最通行的佛寺制度,也是佛教建筑中国化的重要诱因之一。
较典型的舍宅
下面所举也是比较典型的舍宅为寺
平等寺原为广平武穆王怀的舍宅为寺;
高阳王寺原为高阳王雍之宅院为寺;
光宅寺为天后之梳法堂之舍宅为寺;
静域寺为太穆皇后的住宅为寺。
当时佛寺之多,不胜枚举,仅仅北魏这一个时期,佛寺达3万多座,可见当时佛寺之多,但是其中的大多数都是舍宅为寺的
最著名的当是白马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0-09-16 10:12
目录
概述
简介
较典型的舍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