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近求远(拼音:shě jìn qiú yuǎn)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离娄上》。
成语出处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离娄上》:“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舍近求远”。
成语典故
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他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当时,孟子家的附近有一座坟场。年幼的孟子和周围的小孩子看多了送葬的场景,就有样学样,模仿着那些人跪拜、哭泣。孟母见此景十分担忧,认为这里不适合孩子的成长。于是,带着孟子把家搬到了市集边上。在那里,孟子看到商人做买卖的场景,又和周围的小孩子学起了商贩们招待人和说价时的样子。孟母见此,再次陷入担忧中。于是,她又一次带着孟子将家搬到了学堂附近。在这里,孟子开始变得勤奋好学起来,原先调皮的他开始遵守秩序,懂得礼貌。这一次,孟母见儿子的转变,十分满意,便安心地将家安置在了这里。
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十分尊崇孔子。首先,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思想。其次,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的主张,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但事实上,“仁政”思想并不是孟子所追求的最高的理想境界,“王道”思想才是其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涵。在孟子看来,统治者首先要让广大人民都“有恒产”,这样才能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其次要注重休养生息,要慎用刑罚,不能随意侵占农时;再者是要对人民施以教化,让他们能彼此和睦、友善。
后来,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的“仁政”“王道”思想,孟子说:“平天下的道理就在眼前,却偏要向远处去求寻;平天下的事情极其容易,却偏要向难处去着手;平天下的道理非常简单,就在眼前,只要人人尊敬长辈,各尽人伦之责,只要人人亲爱他的父母,尊重他的长辈,天下就可以平治了。”
成语寓意
“道在迎而求诸远”,是舍近求远;“事在易面求诸难”,是舍易求难。在孟子看来,无论是舍近求远,还是舍易求难都是“瞎折腾”。相反,举亲发之于心见之于行,不过是从点滴做起,非常容易。比如说报以笑脆让父母如沐春风;黎明即起,晒扫庭院,希父母料理家务;勤奋读书成才成人,让父母新心一笑等等。如此尊亲敬长,居家便会和和美美,天下太平。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舍近求远”意思是舍弃近的去追求远的。指做事走弯路或所追求的不切实际。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运用示例
秦·
孔鲋《
孔丛子·论势》:“齐、楚远而难恃,秦、魏呼吸而至,舍近而求远,是以虚名自累而不免近敌之困者也。”
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宗雍熙元年》:“臣又见陛下有舍近求远之事。”
清·
石玉昆《
三侠五义》第二回:“你何必舍近而求远呢?新升太守极其清廉,你何不到那里去告呢?”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三章:“我说你呀,真是舍近求远哪!工程局在各处推广咱们的各项先进经验哩,你却满头大汗到处奔跑地去学习人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