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舒国,汉置舒县 ,治今安徽省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汉时舒县地域广阔,下辖今舒城、桐乡(今桐城、枞阳)、怀宁、无为、庐江的大部分、鹊尾渚(今肥西三河)
历史考证
建置延革
三国战乱,庐江郡分治为二:魏庐江郡治六安、吴庐江郡治皖城(潜山),原庐江郡毁于战祸;
至西晋复庐江郡,治舒县,行政中心在今舒城县县城东北处。
汉置龙舒县,属庐江郡。后汉改龙舒侯国,后复罟龙舒县。
南朝宋废,梁时为潜县地,
隋为庐江县地。
现存考究
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庐江郡治迁皖城(今潜山县梅城镇),改六县为六安县。建安十九年(214年),吴拨皖城,庐江郡一分为二,吴庐江郡迁治皖县(今潜山市),魏庐江郡阳泉(今霍邱临水镇)。 复隋始建庐江县,唐始建舒城县。
舒县范围
舒县范围有多大?是否等同于今天一个县的概念?史料证明,舒县的范围包括今天安徽舒城、庐江、桐城、无为、怀宁、鹊尾渚五个县和地区,远非今天一个县的概念。
因此,如果把汉时属舒县地区今天的某一个县说成是汉时唯独的舒县,或今天的某一个县是汉时的舒县,都是不科学、不准确的,也是违背历史的,是错误的。
史书和史料史料记载,晋时和南朝时的舒县,范围略小,主要地区在今舒城县。
舒县治所
县治或治所,是县城所在地,是一个县的代表和象征,治所或县治所在地是该县当然的中心地区。
汉晋时期舒县治所在今天舒城县,史料依据如下:
西晋时,舒县县治在今舒城县城关镇,史书记载明确,被史学家所公认。
可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汉时舒县治所在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城池埂大城畈。
东晋孝武年间(373~396)为庐江郡治。南朝·宋,撤龙舒县并入舒县,改治今舒城县城关镇。因庐江郡治于灊县交通不便,一度迁址舒县。后又因舒县县城不便隐蔽,便将灊县迁往今庐江县境设置,兼庐江郡治。《路史》(南宋·罗泌著):“庐江南二里有灊城,即灊所迁居,今庐江之灊也。”
清·嘉庆八年(1803)《庐江县志》载:“梁为庐江郡,治改舒名潜,魏因之。按,《梁书》无地理志,《魏书·地形志》云合州统八郡,萧衍置,魏因之。庐江郡在其内,领县三,首潜。注云有冶父山,故知梁改舒为灊也。《明一统志》云梁始置庐江县。今按《梁书》无地理志。隋志于庐江县注云:‘齐置庐江郡,梁置湘州,后齐州废,开皇初郡废’。据此则梁于此置湘州,而庐江郡如故,未尝别立庐江县也。今考梁书纪传,不见于庐江置镇之事,虽隋志云,然恐有舛误。”
《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中明确完整记载“舒县,源于古舒国。春秋以前,对大别山以东的江淮地区氏族方国统称为舒。后为楚邑。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因邑建县,名舒,隶属庐江郡,兼郡治(治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西汉末,王莽篡位,改舒县为昆乡。(昆乡有矾场,确认今庐江县无疑)东汉建武元年(25)废昆乡,复置舒县,仍兼庐江郡治。……南梁天监末(约519年)置庐江县。”且庐江县志完整原文为“大城,《天下名胜志》 :大城在庐江西南三十里,曹氏拒吴所筑。按,庐江县西南大城,或谓即故舒县旧址。三国时,庐江、巢县及无为州,皆为吴所据。魏不应得于此筑城也。”已说明和魏无关,而是“为吴所据”。此外,辞海中
结语
舒县原名来源于古群舒国,春秋以前,是大别山以东地区氏族方国的统称,因此今天仍居住在此的人们都可以说是舒人。舒县范围主要包括今舒城、桐乡(今桐城、枞阳)、怀宁、无为、庐江的大部分、鹊尾渚(今肥西三河)。舒城县作为唯一继承“舒”字的县份,传承群舒文化,发扬群舒文化。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原《安徽大学报》主编汤奇学先生通过大量研究指出:“舒城是安徽省历史延续三千多年从未间断、与‘舒’有着紧密联系的唯一县份!
庐江县作为继承庐江(郡)这一名称的县份,并没有让“庐江”这一陪伴人民近2100年的地名失传。“隋开皇三年(583年)起,以州统县,废庐江郡改合州为庐州,大业三年(607)复改庐州为庐江郡,州、郡治移建于合肥,为存旧名,改旧治为庐江县。” 庐江建郡于西汉,庐江县建置始于梁,定型于隋。
历史是严峻的,学术是严谨的。即舒县不等同于今舒城县,庐江郡不等同于今庐江县。对于庐江舒县的人物应该具体考证,应以权威资料为准,如安徽省志,辞海,中国大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