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舒伯特
奥地利浪漫主义作曲家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赫田塔尔,奥地利作曲家。
早年经历
1797年1月31日,弗朗茨·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赫田塔尔;舒伯特的祖父是农民、手工业者,其父亲泰奥多尔·弗洛林为里赫里塔尔一所学校的校长,忠于职守,敬仰权贵,是一个爱好音乐又有市民保守观念的虔诚教徒。
1801年,随同家人搬至位于“天堂门”的支柱巷。1804年,由于可能会被接收为宫廷乐童,而在安东尼奥·萨列里处进行资格考试。
人物经历
学习时期
1808年,11岁的舒伯特进入维也纳宫廷乐团寄宿学校学习,当帝国圣堂唱诗班的童声歌手;不久,被选入学校的小管弦乐队担任第二小提琴手,接着提升为第一小提琴手,在乐队期间得以接触到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作曲家约瑟夫·海顿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等人的作品。
1810年,《G大调狂想曲》问世,这是舒伯特第一首标有明确日期的作品。1811年,创作了其第一首艺术歌曲《哈加的悲歌》;同年,在文策尔·鲁齐卡处学习通奏低音,尝试交响曲和舞台剧的作曲。
1812年,舒伯特的母亲去世;同年开始在萨列里处学习对位法;同年,进入变声期,失去了乐童的职位。1813年,《D大调第一交响曲》(D.82)创作完成;同年,离开寄宿学校,开始在圣安娜中学的师范学校学习预备生课程。
1814年,参加普通中学的毕业考试;同年,为免服军役,在其父亲位于支柱巷的中学担任教学助手,给低年级学生上课,以获;同年,在里赫田塔尔的教区礼拜堂第一次演出《F大调弥撒曲》(D.105);同年,创作了艺术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D.118)。
1815年,18岁的舒伯特在该年创作了145首艺术歌曲,其中包括《魔王》(D.328)、《野玫瑰》(D.257)等作品,标志着他的作曲技巧已经成熟;10月15日,舒伯特仅在一天就写出了8首歌曲;同年,创作了《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D大调第三交响曲》。
1816年,申请卢布尔雅那音乐学校的校长职位,没有被接受;在此期间,舒伯特处于理想与现实、生活与艺术的矛盾痛苦中,他违背父亲的意愿,毅然辞掉小学教师的工作,为此父亲同他脱离关系达数年之久,经朋友们的调解于1823年父子才重归于好;同年,创作完成了《c小调第四交响曲(“悲剧”)》,并结束了在萨列里处的学习。
变革时期
1817年,结识歌唱演员约翰·米夏埃尔·福格尔;同年,成为“胡闹协会”成员。1818年,他辞去教师职务,全力从事音乐创作,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涯;此后,舒伯特就靠卖作品获得的微薄稿酬、巡回演出及一些朋友的接济而生活。
1819年,与福格尔一起前往施泰尔、林茨和克雷姆斯明斯特。1820年,创作《复活节康塔塔》(D.689)、《四重奏乐章》(D.703)等作品。
1822年,维也纳《时尚报》第一次详细报道了舒伯特的歌曲;同年,创作了歌剧《阿尔方索与埃斯特雷拉》(D.732)、《降A大调弥撒曲》(D.678)、《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D.759),以及《流浪者狂想曲》(D.760)。
1823年,成为格拉茨和林茨音乐协会的荣誉会员;同年,创作《阴谋者》(D.787)、《费拉布拉斯》(D.796)、《美丽的磨坊女》(D.795)。
创作晚期
1824年,出版《美丽的磨坊女》;同年,创作了《八重奏》(D.803)、《弦乐五重奏》(D.804)以及《大二重奏》(D.812)。
1825年,作为替补入选音乐之友协会的代表团;同年,开始创作《C大调第九交响曲》,并完成钢琴奏鸣曲(D.845和D.850);夏天,旅行前往施泰尔、林茨、克雷姆斯明斯特、格蒙登、萨尔茨堡和加斯泰因。
1826年,申请维也纳宫廷乐队指挥一职未果;同年,将《第九交响曲》交付音乐之友协会;同年,创作了《G大调弦乐五重奏》(D.887)和《钢琴奏鸣曲》(D.894)。
1827年,当选音乐之友协会代表团成员;同年,《八重奏》(D.803)和《B大调钢琴三重奏》(D.898)第一次由伊格纳茨·舒潘齐格演出。
1828年3月26日,在纪念贝多芬逝世一周年之际,朋友们筹款在维也纳为舒伯特举办了其生前仅有的一次正式音乐会,由他本人给福格尔亲自伴奏演唱了几首艺术歌曲,其他曲目还有《G大调弦乐四重奏》《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以及几首合唱作品;11月19日,舒伯特病逝,终年31岁,按照其生前的意愿,与贝多芬同葬于一地。
个人生活
健康情况
在舒伯特创作的成熟时期,他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自1822年起,舒伯特就在和梅毒作斗争。尽管有人提出其他的病因,最终的病症可能是伤寒症,但他晚期的病症与汞中毒的病状相似,而汞恰恰是19世纪早期被用来治疗梅毒的药物。
爱情
舒伯特曾热恋着一位经营纺织厂的富有寡妇的女儿,她的名字叫特丽莎·葛罗伯。据舒伯特的朋友们称,这是他一生中的初恋,也是最后一次恋爱,至少可以说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真正的恋爱。尽管舒伯特对她倾注了真挚的感情,但特丽莎最终嫁给了一个面包师。1824年5月,27岁的舒伯特离开维也纳前往匈牙利,在4个月的乡村生活中,将感情寄托在其学生——女伯爵卡洛林身上。舒伯特为卡洛林创作了许多钢琴作品,其中包括题献的《流浪者幻想曲》。
主要作品
声乐作品
声乐套曲
歌曲
主调合唱曲
歌剧
轻歌剧
戏剧配乐
宗教音乐
管弦乐
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
其他重奏
钢琴作品
钢琴奏鸣曲
其他
以上主要作品参考资料来源
创作特征
总体特征
舒伯特的声乐作品包括600余首艺术歌曲、10余部歌剧、歌唱剧、6首弥撒、清唱剧、重唱歌曲与合唱等。在器乐作品中,舒伯特写了9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1首弦乐五重奏、2首钢琴三重、1首木管与弦乐八重奏、多首钢琴联弹、多首即兴曲、6首音乐的瞬间、22首钢琴奏鸣曲、6首序曲、3首小提琴奏鸣曲、1首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多首变奏曲、舞曲、进行曲等。
作为一生喜爱浪漫主义诗歌的作曲家,舒伯特的气质、个性不同于贝多芬,没有他的前辈那种强烈的时代感情和深邃的哲理思想。舒伯特采取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从来没有摒弃古典传统。舒伯特采用的器乐体裁形式多种多样,共同的特点是将古典形式与民间音乐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歌曲性的主导地位,用歌曲性的旋律表现器乐诗的意境和抒情的音乐形象,甚至直接运用他的歌曲的音乐主题,突出他所要表现的标题性的音乐内容。无论是音乐陈述方式、形式结构均具有明显的歌曲性的特点。舒伯特是一位天生的旋律作曲家,他善于把诗歌变成音乐,如莫扎特一样,旋律像泉水不断地涌泻出来,激起感情的涟漪。他坚持古典传统严谨的音乐结构原则,又不拘于形式的固定模式,力求通过调性、音区、和声色彩等手法变化,多方面地表现复杂的心理状态的活动和发展,而且通过“自我感受”的方式,用抒情的格调充满诗意地表现或描绘出来。
各体裁特征
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舒伯特创作的中心,包括其他独唱声乐曲在内有600多首,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二。其取材范围广泛,凡是能触发他的创作灵感和想象的诗篇,即使是平庸之作,在他的笔下也能成章,用音乐将诗人无力表达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出来。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有三种类型:第一,分节歌,即同一旋律中反复歌唱多段,如《野玫瑰》《摇篮曲》《圣母颂》等;第二,通谱歌,即旋律随歌词而走,不作反复,如《魔王》《圣母颂》等;第三,变化分节歌,于分节歌大致相似,但根据歌词需要,其中有一部分变化或展开,如《菩提树》《鳟鱼》等。他的歌曲旋律丰富多彩,有纯朴简单的民歌式的,如《野玫瑰》《菩提树》《鳟鱼》一类;有浪漫甜美带有忧郁伤感的,如《海滨》《流浪者》等歌曲;有紧张和戏剧性朗诵式的,如《地神》《年轻的修女》等;有新开窗的体裁如叙事曲《魔王》等。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歌词,大多选择的是同时代浪漫主义文学家的诗歌,如歌德、海涅、席勒、缪勒、雷尔斯塔甫等人的诗作,这些诗歌优美抒情、侧重内心情感。歌德的诗词对舒伯特的声乐曲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特别偏爱歌德的诗歌,认为歌德的诗歌能沟通好他和艺术歌曲之间的关系,表达他所要抒发的情感。在舒伯特的600多首歌曲中,有70多首诗采用歌德的诗篇来谱曲的,其中就有其代表作《魔王》。舒伯特还为小说《威廉·迈斯特》中的《唯独他明白》的诗歌谱写了5首独唱曲。为缪勒的诗谱就了两部声乐套曲,为海涅的诗写了6首歌曲。
他的歌曲除了旋律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外,和声的设计也作了精心的安排,他对和声的色彩敏感,常常通过调性、调式、和弦转换、音区变化来增强音乐的表现手法。在《小夜曲》《菩提树》等作品中,舒伯特利用同主音大小调的转换达到色彩的变化。在流传广泛的《摇篮曲》中,舒伯特让旋律摇摆于主、属两个和弦之间,简单安详,就像慈母轻摇摇蓝一般。舒伯特歌曲的钢琴伴奏,也是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的伴奏从如诗如画的歌词中生发而出,又渲染了歌词的意境,如《纺车旁的玛格丽特》的伴奏音型自然地让人联想到纺车的转动声。叙事歌曲《魔王》沉重的三连音也描绘了父亲走投无路的焦虑。《幻想》的伴奏则完全不同,不祥的动机以三个八度反复出现,表现出恐怖的气氛。《流浪者》的调性布局经过精心的设计,既符合诗歌的要求又符合音乐的审美。舒伯特使歌曲的伴奏从从属的地位变为与其他因素一样重要,而且利用伴奏的特点,补充和揭示了歌词的内涵。
室内乐
舒伯特的室内乐创作鲜明,他不仅把自己的歌曲旋律运用到室内乐里,而且把歌曲的感情特征也一起贯注进去,如代表作《鳟鱼》钢琴五重奏、《死与少女》弦乐四重奏。
在钢琴领域的作品里,舒伯特是最早开拓特性曲(Character piece)的作曲家。特性曲是对浪漫主义时期器乐小品的总称,主要是指钢琴小品,常用三段式结构,中段和两头形成对比,和声简洁有色彩,旋律优美,织体却朴素简单。舒伯特的《即兴曲》《音乐的瞬间》,都属于特性曲的范畴,有即兴创作的意味。他的钢琴奏鸣曲式从歌唱抒情逐渐具有英雄气息和戏剧力量;他所创造的钢琴音乐小品“音乐瞬间”,是“无词歌”的早期标本,后来的音乐家罗伯特·舒曼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等都采用了这种形式,创作了一大批钢琴诗歌。
交响曲
舒伯特的交响乐作品继承了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但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使他的风格又有别于他的前辈。他以抒发个人情怀为目的、幻想重于现实,抒情多于力量。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是《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因为它不同于古典的传统形式,只有两个乐章,作品的抒情特点似直接从舒伯特的歌曲中产生出来。
人物评价
在舒伯特的音乐之外,根本没有音乐在主题思想进展和联想上以及在看似合乎逻辑的跳跃上赢得如此的心理学关注,很少有人像他一样怀藏着如此独一无二的个性,能推出形式各异的音乐描述,也极少有人为他自己、为自己的内心写了这么多东西。(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评)
至于舒伯特的交响曲,我对其如此钦慕,竟至毫不迟疑地将其排列于紧随贝多芬之后,远远领先于门德尔松,同样领先于舒曼。就和声与转调的独创性而言,就器乐音色而言,尚无人超越舒伯特。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爱舒伯特的歌曲,但对他的器乐曲评价还要更高。(捷克作曲家安东尼·德沃夏克评)
舒伯特对我来说太过伟大和神圣了,超出了我用逻辑分析武器来解释他音乐语言的能力。(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评)
歌曲作曲家舒伯特在新颖性、丰富性与力度、创造性方面是绝无仅有的。无论如何,华丽的C大调交响曲还有浪漫的b小调都堪称是始于门德尔松、舒曼,经由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直到布鲁克纳和马勒的整个抒情交响乐的始祖,它们也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评)
我根本未曾见过一个作曲家像舒伯特这样描绘出一个如此完整的个人世界。对我来说,这属于音乐史上最神秘莫测的范畴。他是一座完美无缺的巨石雕像。我在任何时代都看不到这样一种现象。(奥地利指挥家尼古拉斯·哈农库特评)
当回顾时,在我们看来,他(指舒伯特)的结构要比在马勒的听众看来经济得多。它们变得可以一览无余了。(钢琴演奏者布伦德尔评)
对舒伯特,我只有说:演奏,热爱——闭嘴!(德裔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评)
后世影响
舒伯特纪念馆
维也纳有两间舒伯特纪念馆,一间是作曲家出生和度过大半辈子的学校兼住宅,即维也纳9区的Nubdorfer Strabe 54号;另一间是舒伯特的哥哥费德南的住宅,舒伯特曾于1828年9月搬到他家小住。在舒伯特纪念馆(学校兼住宅)的正厅,有一架胡桃木的大钢琴,这是作曲家的同父异母的弟弟的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6 20:15
目录
概述
早年经历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