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彩化妆造型是戏剧化妆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不仅包括舞台上各种人物角色的外在形象设计,如发饰头型、妆面的色调、穿衣搭配、五官修饰等,也包括表达人物形象的基本化妆技术,如油彩、特效等等。掌握油彩化妆造型的技法,能够按照舞台节目演出的要求,成功地塑造出与剧本情节内容相符合的人物形象,对演出的成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本信息
在舞台化妆的时候,脸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在生活中能留意观察所看到的每一张脸,不论男女老少,都是不相同的,在他(她)们的眉宇、眼睛、唇角、鼻翼等处不同,每个人有额高、额低;眉浓、眉淡;腮阔、腮窄;嘴大、嘴小等区别,同时还有地域、民族、气候等因素也在脸上反映出来,显透出忠厚、憨实、文静、奸刁、油滑、痴呆、灵巧等等情状,这是社会地位、文化教养、身份职能、经济状况的外在表现,当然也包括血脉传承,因此脸是一个人的特点、招牌、标记。
戏曲的化妆造型,正是通过剧中人物的描述,再根据这些特点加以设计和运用。化妆师在特定演员形象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用品和相关辅助材料,按照戏剧造型的规律,运用适合个性的技巧和方法,对面部和其它部位进行描画,以强化和调整主体形象。所以说,戏曲化妆造型不仅能使演员改变形象,还能使演员的外在更加贴近剧中人物,给演员带来自信,使演员与剧中人物距离更加贴近,使演员成为剧中艺术形象,带着鲜活的个性走向观众,以全新的剧中人物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历史发展
德国演员卡尔·波登在1849年曾经尝试使用油脂性化妆颜料进行舞台表演的试妆。至此,一直到1880年以后,油彩化妆造型才流行于戏剧界。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艺术。戏曲舞台的化妆造型,它和灯光设计、道具设计、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等部门一样,是运用造型艺术手段进行创作的。化妆造型只有与演员的表演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塑造出剧中人的形象。所以说戏曲是综合性艺术,化妆造型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艺术中如何塑造人物脸型,刻画人物性格是戏剧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艺术领域精彩纷呈的时代,更显得化妆造型艺术的重要。戏曲人物的化妆,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形成相对完整和稳定的模式。在传统剧目中,花旦包大头、贴片子、戴水钻(点翠)头面或银泡,小丑白鼻,花脸开脸,老生带口,小生千篇一律的俊扮,后来改良古装、花旦头套、插花等,这样的化妆造型沿用了好多年。但是在近年来,新编剧目不断涌现,化妆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人物的塑造有了新的开拓,突破了原来的模式,这时化妆师的作用相当重要的,但是人们对化妆艺术的审美要求也日益增高。过去不管哪个剧中的女性人物,如晋剧《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金水桥》中的银屏公主和詹贵妃、《打金枝》中的沈后和金枝女等等,都是一样吊眉、贴片子、包头、戴头面或头戴,虽有身份、地位、规定情景的区分,但还是用同一个模式,也所谓千人一面。
传统戏中的化妆仅仅是为了舞台性的要求,很少追求人物性格的区分和内在深层次的揭示。但是随着戏剧观、审美需求的改变,各类艺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化妆造型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艺术门类,显示出化妆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化妆已从性别、年龄的区分上升为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的功能,不仅仅是共性的展示,更是个性的追求。这样就要求化妆师作剧本的分析、人物的研究、角色的定位以及对演员的脸型和五官分布的周密观察,进行精心策划、精心塑造,才能真正创作出一个剧中角色。
主要特点
舞台化妆具有与其他化妆类型不同的特点:1、舞台化妆通过人造的典型环境展现;2、观众是在距舞台一定距离的位置上用肉眼直接观赏。
主要分类
化妆按照不同类型可以分为儿童剧化妆、歌舞化妆、戏曲化妆、戏剧化妆和T台化妆五大类。戏剧舞台化妆主要是指话剧舞台的化妆,是对演员须发、头饰、面容以及其他肢体加以装饰以期帮助演员塑造出更加准确、生动的角色。
戏剧舞台化妆造型根据使用特殊材料和操作工艺流程的不同,又可分为:油彩化妆造型、毛发化妆造型和塑型粘贴。但由于塑型粘贴会增加舞台表演的负担,影响演员充分发挥演技和展现实力,故在戏剧舞台表演上使用得并不多。各种戏剧舞台化妆技法能够相互渗透和取长补短,才构成了现代戏剧舞台化妆造型技术的系统性、统一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