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姐妹》是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1964年拍摄的剧情片,由谢晋执导,
谢芳、
曹银娣等主演,于1965年上映。
剧情简介
1935年,浙江“阳春舞台”戏班,在一座古庙台演出《三看御妹》。忽然,童养媳竺春花被两个大汉和一个婆娘赶至戏班。戏班当红花旦月红见春花可怜,求班主和尚阿鑫将其收留,并且二人结为金兰姐妹。
戏班在班主和尚阿鑫、邢师傅的主持下,加上月红、春花二位台柱的影响力,每到一处演出,生意都不错。戏班到绍兴演出时,当地豪绅倪三看中月红,欲调戏月红未逞,便勾结警察所长,以女子唱戏败坏道德风尚为名,要逮捕月红。春花为掩护月红,被警察绑在桥头示众,邢师傅也被警察打成重伤后死亡。为了料理邢师傅的后事,月红和春花只好画押卖身于班主阿鑫。阿鑫解散了戏班,带月红、春花到上海的某戏院找唐经理,正巧当红花旦商水花患病,唐经理便答应让月红、春花顶替。月红、春花一上台便引起台下观众一片叫好声,很快二人便走红大上海,戏班台柱商水花“越剧皇后”的地位被月红所顶替。唐经理把月红、春花当成摇钱树,也发了大财。
后来,唐经理企图利诱月红和春花演出格调下流的剧目,被春花拒绝。但是,月红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渐渐看不起兄弟班的姐妹们。她在灯红酒绿的迷醉中,落入唐经理的圈套,以至堕落,委身于唐经理,并嫁给了他。被唐经理始乱终弃的商水花愤而自杀。春花看透唐经理的丑恶面目,不希望月红自甘堕落,经常劝她,月红不但没有回心转意反而怨恨春花。春花在新闻记者江波的进步思想影响下,组织姐妹班演出了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祝福》,受到观众的欢迎。唐经理再度力捧月红,欲挤走春花。姐妹俩彻底决裂。随后,春花团结越剧界的姐妹们,准备联合公演进步戏。唐经理为破坏他们的演出与国民党市党部潘委员相勾结,指使阿鑫企图用石灰弄瞎春花的眼睛。事后,当局怕阴谋败露,为了挽回影响,决定开庭审判。唐经理又胁迫月红供认自己是主谋,妄图将政治迫害化为姐妹恩仇。春花在法庭公开揭露反动派的阴谋。邢月红内心矛盾重重,在法庭上昏死过去。
解放后,春花随剧团到浙江农村演出,找到了解放前已离开唐经理的月红,帮助她提高了觉悟,姐妹俩又重新合好,开始了新的舞台生涯。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作缘起
谢晋从小生活在浙江,童年时代特别爱看草台班演戏,艺人们颠沛流离的情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抗战胜利后他还给越剧艺人排过戏,与她们有较多接触。1956年,谢晋与上影厂几位编导同游苏州,触景生情,产生了拍一部以越剧戏班为故事背景的影片的想法。由于当时政治运动不断,他的想法拖到1963年才得以实现。
剧本创作
谢晋与编徐进、林谷以及作曲黄准等人专门采访了袁雪芬、范瑞娟、徐玉兰等越剧演员并深入越剧的故乡嵊县实地考察生活。1963年4月下旬,谢晋拿出《舞台姐妹》的详细提纲,征求各界意见,天马厂和上海电影局党委基本肯定,而上海市委认为这部影片的题材不符合当上海方面的“大写十三年”的口号,所以长时间没有表态。相反,北京的文化部领导对《舞台姐妹》给予充分支持,陈荒煤、夏衍都对影片的主题、情节、人物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夏衍的意见中连戏馆的墙上挂的蒋介石、好莱坞明星的照片都做了详细说明。谢晋等人根据这些意见于同年11月完成了剧本创作。
厄运不断
1964年1月10日,《舞台姐妹》正式开拍。文化部将其列为重点影片并提出要向外国发行。但是,由于政治形势严峻,该片的拍摄始终笼罩在阴影中。当样片出齐,剧组进入后期制作时,全国文艺界开始整风,支持该片拍的夏衍、陈荒煤成为“重点对象”。上海市委审看样片后,认为该片主题不高,主人公局限于个人奋斗,人物关系不准确,冲淡了敌我矛盾,戏中戏不应该选《梁祝》等才子佳人戏。8月16日,张春桥公开指责《舞台姐妹》存在宣扬“合二而一”和“阶级调和论”的错误,要对该片进行批判。在随后而至的“四清”运动中,林谷、谢晋一再就《舞台姐妹》进行检查并提出改台词、补戏等补救方案。但是,张春桥只同意把样片接起来,不准补戏,理由是“修改必会美化这个毒草”。
天马厂党委决定对样片稍加修剪即作后期。谢晋只得借助重配对白等方式略加弥补。结尾处春花与月红谈心,原来的对白是:月红说“以后我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春花答“我在想今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唱什么样的戏”,修改后变为:月红说“我要永远记住过去走错的路,一定要重新做人”,春花说“今后应该加紧改造自己,唱一辈子革命的戏”。即使如此,《舞台姐妹》仍难逃厄运。1966年4月,中宣部决定公开放映和批判一批坏影片,该片亦在其列。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该片的画面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镜头具有清新的艺术风格,平静内含激荡,悲怆中含高昴,干净流畅而又跌宕起伏,使人感到剧作者的良苦匠心。剧作者抓住“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尚有台”这极富哲理意义的严肃课题,向人们再现旧中国千千万万艺人在人生大舞台上的悲惨遭遇,控诉吃人的旧社会,歌颂对真理、光明、善良、美好的追求。作者运用多种电影表现手法精心塑造了舞台姐妹的动人形象,抓住两个人的性性格发展矛盾冲突,把戏剧推向高潮,使思想与艺术浑然一体,出色地完成了对影片主题的揭示。影片编导匠心最突出的就在于围绕“合——分——合”这条线,抓住一个“变”字,细致入微地从深处挖掘和表现人物思想的发展变化。另一特色是绝不罗嗦,能一笔带过的则不多添一笔,需浓笔勾画的就不吝笔墨。即使是寥寥数笔,也注意充分发挥视觉艺术特点。但是,从全片看,下半部不如上半部流畅、紧凑、完整。(《大众电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