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七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
印度教艺术进入了异常繁盛的时期。印度教有三大主神:
梵天、
毗湿奴和湿婆,他们和他们的化身大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印度
雕像作品中,并以湿婆的形象最为常见。典型的湿婆形象有许多种典型而固定的姿势,成为古代印度宗教和艺术传统相结合的典范。在印度教的经典中,湿婆头戴“火焰冠”,是主宰破坏和生殖两种权能的神,生有三只眼和四只手臂。他终年在
喜马拉雅山苦修行,学会跳舞,成为刚柔两种舞蹈的创造者,后被尊为“舞王”。当他翩翩起舞时,三只眼睛睁开,分别洞察过去、现在和将来;四只手臂轻轻舒展,前两臂作印度教典型的姿势,后两只手分别持小鼓和火焰。这一尊《舞王湿婆》就是
湿婆雕像中“舞王相”姿势的典型作品,它被认为是印度湿婆雕像艺术中最富有神秘主义哲学意味的艺术品之一。在这尊雕塑中,湿婆的舞姿被刻划得十分优美,他轻抬左脚,右腿独立于火焰的光环之中,脚踏一个小人,表现出“时间征服者”的意味,那火焰的光环则象征着生成、保存、毁灭的轮回循环过程。整尊雕像十分富于节奏的美感,舞蹈的湿婆被塑造得精美绝伦,显得神采飞扬。同时,雕像还体现了永恒的运动和泰然的神情的统一,辐射状张力和光环约束之间的统一。这种运动中的静止,恰恰符合了
印度教中在变幻中永恒的思想。
湿婆节(Siva Festival),
印度教节日,定于印历五月下半月第三天夜晚(公历7、8月),为湿婆的
诞辰。
湿婆是
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毁灭之神,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并呈现出不同的相貌,是生殖、音乐、舞蹈之神,非常受崇拜。印度教徒们认为,在
湿婆节这天诚心祭拜,能够婚姻长久,多子多福。这一天印度教徒会前各地的湿婆庙,向湿婆神供奉鲜花、水果,彻夜欢歌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