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舞草龙),
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传统舞蹈,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舞草龙相传源自唐代。传说在唐贞元(790年),叶榭境内遭受了一场特大旱灾,百姓用稻草扎龙祈求苍天降雨无效,依然烈日炎炎。“八仙”中的韩湘子,据说是叶榭埝泾村人,一日他途经家乡,从云中俯视乡亲父老焚香点烛,面向东海跪地叩拜的情景,深表同情。于是便吹起神箫,瞬间召来东海“青龙”,倾盆大雨瓢泼而下,叶榭盐铁塘两岸久旱禾苗喜逢甘霖。
百姓为报韩湘子“吹箫召龙”的恩德,便将盐铁塘更名为“龙泉港”沿用至今。以后每年乡民就用金黄色的丰收稻草扎成四丈4节牛头、虎口、鹿角、蛇身、鹰爪、凤尾草龙,祈求风调雨顺。
从此,草龙求雨成为叶榭民间的一种习俗。
舞蹈特色
松江叶榭的“草龙舞”,从编到舞,都是一门匠心打造的艺术。
材料制作
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改进,发展到今天的草龙制作已经形成了一项用料讲究、工序精细、编制繁复的工程。毛竹制龙身,铁丝扎竹环,树杈制龙角,经过繁琐的劈篾、制环、编柴、做头、结尾、连结、装柄等环节和编、插、嵌、镂等十多种工序,才能“诞生”一条身长约10米的草龙。而最重要的草龙肌肤即“龙鳞”的原材料是稻草。草龙的制作要用手割的糯稻草,不像其他的稻草硬邦邦的,晒干后的糯稻草柔软且韧性十足,舞姿会更为优美动人。
表演特色
舞草龙是一种群体性的祭祀活动,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当地关帝庙会时举行。活动包括“祷告”“行云”“求雨”“取水”“降雨”“滚龙”“返宫”7个环节,仪式过程中供奉象征韩湘子的“神箫”和“青龙王”牌位,摆上陈稻谷、麦、豆、浜瓜、鲤鱼等供品以表感恩之情。表演中,舞龙的人充分运用手(甩、摆、翻)、眼(望、顾、盼)、身(转、仰、扭)、步(踩、蹲、蹉)四法,全队配合,箫龙合一。演到“降雨”段式时,8名村姑边跳欢快的“丰收舞”步,边将手中盆、桶之水不断泼向观众,称为“泼龙水”,泼到龙水即为吉利,故而观灯者纷纷争着让村姑泼水,将草龙舞推向高潮。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叶榭的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具有独特性代表性,地域风格异常鲜明,并逐渐从以往的民间宗教活动中脱衍出来,成为传统节庆、喜庆事务中的必备节目。从它的功能来说不断得到强化,成为一项民间健身活动。但从外在形式上,仍保留了某些民间宗教的体貌,较好地保留了原生态样式。
传承状况
21世纪以来,舞草龙在叶榭镇有所恢复,但许多技艺都已逐渐失传,亟待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费土根,男,于1947年出生,上海市人。2009年5月,石季通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社区服务中心(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文化体育服务所)申报。自幼就学习手工竹编,学会了竹篮、竹筐、竹扁等农家生活用具。20世纪70年代跟孙岳贤师傅(草龙传人)从事学习草龙和水族舞、滚灯的制作。1987年开始参加文化站组织的滚灯草龙制作队。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社区服务中心(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文化体育服务所)获得龙舞(舞草龙)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20年9月21日下午,松江区第三届农民丰收节在小昆山镇的万亩良田举行,松江舞草龙应邀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