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技术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交通运输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位。
发展历程
古人掌握的航海技术以丰富的感性经验为重,水手必须学会凭借自然天象和景物导航。在现代造船业兴起以前,航海主要依赖水手的极为宝贵的经验和一些简单的工具及技术。
人们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积累了很多航海知识,早在17世纪,系统的航海科学理论就逐步形成,由此应运而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航海技术。
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计委,教育部共同修订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海洋船舶驾驶为工学运输类,专业编码为011308。
1981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二司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简介》,海洋船舶驾驶为工学运输类,专业编码1801。
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和调整,原海洋船舶驾驶(专业代码:081704)更名为航海技术(专业代码:081205)。
2012年9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交通工程专业编号更改为081803K。
2020年2月2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交通工程信息保持不变。
培养目标
航海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程技术、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好地掌握航海技术领域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能够在航海技术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技术开发与运用、运行管理、运营组织和经营管理等工作,以及在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各高校应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和各自的定位、办学条件、区域人才市场需求,结合各自相关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在对区域和航海技术行业特点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办学定位,以适应航海技术行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为目标,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准确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各高校还应根据科技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定期对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进行评估,建立适时调整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
培养规格
基本学制为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航海技术专业总学分一般要求为140-180学分,其中实践性教学学分一般不低于总学分的25%。各高校可根据具体办学情况做适当调整。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1、系统掌握航海技术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熟练掌握航海技术工程实验及运行管理的基本技能。
3、了解航海技术的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认识航海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4、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力学、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知识;了解安全、信息、能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
5、初步掌握航海技术工程某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初步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该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6、具有高度的协调配合团队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7、具有良好的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
8、具有基本的资料搜集和文献检索能力。
9、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
10、具有一定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外文文献资料的阅读与翻译能力。能撰写专业论文的外文摘要。能使用外语进行一般性交流。
各高校还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细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各高校可结合行业特色需要,在体育技能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特殊方面的能力要求。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按照通识类、学科基础类、专业类三类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外的学科基础类、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40%。课程的具体名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相应的学时、学分等教学安排,由各高校自主确定,同时可设置体现学校、地域或者行业特色的相关选修课程。
实践类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应不低于2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开展创新项目、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所获成果可折算为实践课程学分。
应构建航海技术专业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学时应不低于总实验学时的40%。
除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外,可建设特色实验项目,以满足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
航海技术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实习(实训)、创新训练体系,确定相关内容和要求,多途径、多形式完成相关教学内容。载运工具运用和交通设备应用类专业应适当提高实习(实训)的学时比例,并加强工程训练的教学,以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航海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原则上为1个学期。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适当扩大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选修课程占总课程比例一般不低于15%。各高校可依据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设定。
在培养计划执行期内,针对航海技术系统的发展变化,可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但应保证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建议每4年修订一次培养计划,每年课程更新率不应超过总课程数量的10%。
理论课程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力学、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以及航海技术专业教育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应满足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工科类本科专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调整提高相关教学要求。
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土木测量、机械基础、传热学基础、工程材料、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及自动化控制、通信导航、运筹优化、技术经济分析等知识领域。
航海技术专业的课程须覆盖相应的核心知识领域,并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航海技术系统实践中的能力。
航海技术专业核心知识领域主要包括船舶航行与定位、船舶结构与设备、海上通信、船舶操纵与避碰船舶导航与信息系统、船舶货运、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船舶管理、航海英语等。
各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设置一定数量的专业补充课程,传授国际化和前沿性的学科知识。同时根据学科、行业、地域特色及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议多采用工程实践案例教学,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构建更加合理和多样化的知识结构,形成各高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航海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航海力学(54)、船舶原理(54)、电工学(36)、船舶无线电技术基础(36)、航海学(180)、船舶结构与设备(36)、CMDSS(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通信设备与业务(126)、船舶操纵(54)、船舶值班与避碰(72)、航海雷达与仪器(126)、船舶货运(90)、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72)、船舶管理(54)、远洋业务和海商法(54)、航海英语(90)。
实践教学
主要包括专业类实验、实习、设计等,根据专业需要可进行必要的专业实训。
包括学科门类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三个层次及课程实验、综合实验两个方面。实验主要类型包括演示性、综合性、设计性。应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所占的比例。
要求具备完整的实验大纲、指导书、任务书,学生按规范书写实验报告。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设置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
包括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实习。
(1)认识实习:目的是建立航海技术系统的整体概念,了解航海技术系统的构成要素、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生产特点和运行特点。重点了解某一种或儿种运输方式的设施设备、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管理规范、运营管理内容以及施工、运输现场技术发展趋势等。
(2)生产实习:深人航海技术企业、规划设计咨询单位、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施工建设企业等进行,目的是使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实践过程中,得到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开展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维修和运营管理等能力的锻炼。
(3)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结合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内容要求,了解航海技术领域的实际问题,收集资料、准备数据和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研究等。
各实习环节要求具备完整的实习大纲、实习任务书,学生按规范填写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为保证实习环节的顺利进行,应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密切产学研合作。
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应与实践环节相结合。
(1)课程设计:针对课程目标,结合课程知识点,开展综合性设计,以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设计应密切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要求具备完整的设计指导书、任务书,学生按规范完成设计内容,并具有规范化的评分标准。
(2)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内容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坚持一人一题,工作量和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获得显著提升。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完成选题、调研、查阅资料、需求分析、制订计划以及研究、设计、撰写等环节,使学生得到全面、系统的专业能力训练。指导的学生数量应适当,并保证达到规定的指导次数和指导时间。要求具备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任务书和开题报告,学生按规范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按程序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并具有标准化的评分标准。
需要有实训的专业,相关高等学校必须建有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具有相关行业资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内容和时间应依据行业标准设定,并注重理论密切结合实践,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指导教师的资质必须符合相关行业要求,指导实训的学生人数应适当。要求具备完整的实训大纲、实训记录和各阶段考核标准,同时制定切实有效的实训质量监控方案。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教学和科研资源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支持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学科竞赛活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各高校航海技术专业应当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新开办航海技术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在30名学生的基础上,每增加10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教师队伍中应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者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应不低于60%,35岁以下专任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应不低于30%。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实验教学中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不得超过15人。每位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
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中,应至少有1个为航海技术专业,或有过不少于1年的专业培训。对有相关要求的专业,教师应取得行业岗位资质证书或培训证书,且其专业背景要与专业的教学研究方向相适应。专任教师必须具有高等学校教师从业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
从事专业课教学(含实践教学)工作的主讲教师,应每3年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包括现场实习或指导现场实习、参与航海技术工程项目开发、在航海技术企业工作等)经历;一般应有一定数量的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从事专业教学;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主讲教师应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参加科研活动的经历。
各高校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老教师传帮带、教学难点重点研讨等机制。
实施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青年教师任课试讲制度;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和全体教师专业水平持续提高机制,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掌握教学技能,传承本学校优良教学传统。
应加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设备资源
航海技术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执行。
基础课程实验室的生均面积、生均教学设备经费至少应满足教育部相关规定的基本要求。专业实验室应能满足本专业类培养计划实践教学体系所列要求。每种实验设备既要有足够的台套数,又要有较高的利用率。
实验室应建立设备使用档案、设备与实验的标准操作规程。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进行检查、清洁、保养、测试和校正,确保仪器设备的性能稳定可靠。有存放实验设备、耗材的设施,有收集和处置实验废弃物的设施。
实验室应具备支持研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课外开放时间,条件允许下应设立实验室基金。
必须有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应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与航海技术行业科研院所、企业加强合作,建立有特色的实践基地,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实践基地应制定实践管理制度并依据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实践管理制度应包括教师选派、教学安排、质量评价等内容。实践单位应指定专门负责人并提供必要的实践、生活条件保障。
实践实习要有具体的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有明确的实习内容,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提交实习报告,据此给予实习考核成绩。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专业基础课程中2/3以上的课程应采用正式出版的教材,其余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如无正式出版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教材优先选用国家级或行业规划教材。
图书馆与相关资料室中应提供必要的航海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图书资料、刊物,刊物应包括航海技术领域核心期刊,有一定数量的外文图书与期刊。
提供主要的数字化专业文献资源、数据库和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
建设必要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网站,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应能满足该专业教学、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已建专业每年正常的教学经费应包含师资队伍建设经费、实验室维护更新经费、专业实践教学经费、图书资料经费、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等。
新建专业应保证一定数额的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在内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应有实验室建设经费。
每年学费收人中应有足够的比例用于专业的教学支出、教学设备仪器购买、教学设备仪器维护以及图书资料购买等。
质量保障
各专业应在学校和学院相关规章制度、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特点,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发展跟踪机制。
具有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要求的专业质晕管理体系,应取得相应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有保障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机制;有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有专业基本状态数据监测评估体系,便于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有以学生评估为主体的评教制度;有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有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的研讨和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的机制,使专业培养定位和规格不断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建立有毕业校友和用人单位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征求意见及建议的机制、制度,通过对毕业生知识、索质和能力的调查与评价,不断改善人才培养质量。
跟踪反馈分析内容:毕业生在就业单位工作状况等表现以及就业状况分析;毕业生对在校期间专业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和就业工作的评价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素质、专业技能的评价分析。
跟踪反馈调查形式:采取召开毕业生座谈会、由毕业生本人填写调查表、走访用人单位、网络调查和电话调查等多种形式。
定期举行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形成定期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的有效机制。
培养模式
(1)增设人文知识课程,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除了原已开设的思想品德政治理论军事体育、健康教育等必修课和在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了音乐、美术、文学、历史、外交礼仪、领导科学、航海心理学等选修课外,同时增开了社会调查、时事讲座课,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竞争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专科培养方案因课时限制仅增加了航海心理学。
(2)强化英语教学,适应国际人才市场需求
航海技术学生要参与国际竞争,首先必须解决语言交流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学改革方面特别注重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在削减其他课程学时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了英语课时,重点加强口语和听力训练,其中本科达到550学时,增幅为8.7%,加上英语选修课课时可达620学时,累积起来可以做到英语四年“不断线”。为确保增加的课时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在管理和教学方法上也提出一系列措施,规定本科学生必须参加英语“四级”考试,建议考试成绩与学位证书挂钩,鼓励学生参加英语“六级”考试。要求学生通过口语等级考试。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上,提倡英语听力和口语分小班(1个班或半个班)上课,阅读为大班(2个班或3个班)上课。
(一)采取现代学徒制的教育过程能够促进校内教学和传播实践两个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使教师与在船师傅两支教师队伍能够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顺利过渡,使培养出的学员具有敬业精神好,英语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特点。
(二)根据企业实际要求制定联合招生方案,招生宣传材料对于通过招生录取和招工测试的学生,公司可直接和学生签订用工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一体化。
(三)校企合作,共同商定全部教学方案,有助于推进教学内容实施,根据船舶驾驶员的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对教育过程和教育内容进行改进,在选修课中增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要求和企业文化,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直接实现企业对船员的基本需求。
(1)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广泛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更加具体、更加形象,也更具有趣味性,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也非常方便。而且,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极大地扩充教学资源,减少教学时间,拓展学生视野,从而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2)倡导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师首先树立创新意识,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探究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化学习概念和思维技能,重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问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与讨论的机会,把部分重要内容放到课后,让学生自觉去学习和研究;精心设计习题与作业,力求题目研究化、综合化,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如在海事调查与分析、航海心理学等课程教学中采用这些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紧密联系航海实践,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加强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指导,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精心设计学习研究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如船舶运输安全学、航海技术导论等课程采用小论文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研究型学习的兴趣。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可报考国际法学法律(非法学)、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就业方向
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对口工作为船舶驾驶,也可在海事局、船级社、引航站和航海类院校等港航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报考出人境边防检查总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海洋局、海关、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省海事局、铁路公安局区建交委、市建设交通委、市交通港口局、市农委、乡、镇、街道政府部门的公务员。
开设院校
(表格内容参考资料来源:阳光高考;摘录时间:2023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