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机炮
自动发射武器
航空机炮,能自动连续地完成开膛、抽壳、抛壳、进弹、锁膛和击发的射击循环动作。口径多为20~30毫米,有效射程通常为2000米,与机载火控系统交联使用,对空射击400~1200米。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操作简便迅速等特点。
装备介绍
能自动连续地完成开膛、抽壳、抛壳、进弹、锁膛和击发的射击循环动作。口径多为20~30毫米,有效射程通常为2000米,与机载火控系统交联使用,对空射击400~1200米。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操作简便迅速等特点。按自动连续射击动作的能源和结构,分为四类:
①管退式航空机关炮。由1个炮管和1个弹膛组成,利用炮弹击发时火药燃气产生的能量,通过机心推动炮管后退,带动各机构完成连续射击动作,射速400~1800发/分。如中国的30-1、俄罗斯的GSh-301等航炮。
②气退式航空机关炮。由1个或2个炮管和弹膛组成,利用炮弹击发时从炮管的侧孔导出的火药气体推动基本构件后退(炮管不动),带动各机构完成连续射击动作,射速1200~3400发/分。如中国的23-2、俄罗斯的GSh-23、美国的MK12等航炮。
③转膛式航炮。由1个炮管和多个可旋转的弹膛组成,利用炮管后坐或导出的火药燃气能量,使鼓轮旋转,各弹膛依次旋转对准炮管,进行击发,射速1000~1800发/分。如美国的M-39E、法国的30毫米“德发”航炮。这类炮体积和重量大,转膛和炮管结合部密封难,泄漏出的高速高温火药气流烧蚀污染炮管和炮舱。
④多管旋转式航炮。由3~7个炮管和相应的弹膛组成,在电动机或液压马达的作用下,炮管和转轮高速旋转,机心上的滚轮在炮箱的螺旋槽内运动,使机心前后往复运动完成连续射击动作,旋转一周每根炮管在相同的位置上射击一次,射速1500~6000发/分。如俄罗斯的GSh-6-30、美国的M61等航炮。优点是航炮工作可靠,射击前不预先装弹。缺点是炮弹在弹膛内与炮管同转,使弹道性能变差,加大炮弹的散布,影响单发命中精度。
沿革发展
1914年,法国率先将地面用的机枪装上飞机用于空战。
1916年,法国飞行员G.吉内默在空战中使用了37毫米机关炮。
1936年,苏联研制出“斯瓦克”20毫米航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炮成为飞机的主要射击武器,口径增大,射速和威力都有提高,出现了30~75毫米大口径机关炮。
1944年,德国研制出射速1200发/分的30毫米“毛瑟”MG-213转膛炮,成为各型转膛炮发展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美国研制出M-39型20毫米转膛炮、苏联研制出NR-30航炮等。空空导弹出现后,有些国家曾一度忽视航炮的发展。经空战证明,航炮仍是近距格斗不可缺少的武器。其发展重点是减轻重量,提高初速和射速,弹药力求通用性,提高爆破力和穿甲效能。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8 15:55
目录
概述
装备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