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街
英国伦敦市内著名街道
舰队街是英国伦敦市内一条著名的街道,依邻近的舰队河命名。舰队街向西穿越伦敦市的边界后就变成斯传德大街;往东,通过路德门圆环后变成斯传德之丘大街。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舰队街都是传统上英国媒体的总部,因此被称为英国报纸的老家。虽然最后一家英国主要媒体路透社的办公室也在2005年搬离舰队街,但是舰队街依旧是英国媒体的代名词。
简介
基本简介
英文名:Fleet Street
所在地:英国伦敦
得名原因
根据国外地名研究学者刘伉的考证,“舰队街”乃是误译,古条顿语中有fleutan一词,意为“水湾”,演变到后来,写成了fleet,为“小溪”、“小河”之意,两者形同而意不同,大一些的英语词典都有交代;但做“小河”、“小溪”解的fleet,仅用于英国极个别地方,俨然方言词汇,国内更少有人注意,但其偏偏就是Fleet Street的本来得名含义。
历史及现况
历史背景
舰队街起始于伦敦市,一路通往西敏市。这条街的长度纪录了这个城市在公元14世纪时的扩张。旧时的舰队街东端是舰队河,沿着河傍上竖立著伦敦中世纪的古城墙;另一边西端则座落着圣殿闩,标示著城市的边界,圣殿闩在圣殿骑士团的土地和财产被取得后扩张至极限。
南边有数幢称为神殿的复合建筑物,它们曾经是圣殿骑士团的财产。神殿里有内殿律师学院和中殿律师学院,两者皆属于伦敦律师学院(Inns of Court)。在邻近地区则有许多律师办公室。
舰队街的出版活动大约起始于1500年,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的学徒沃德(Wynkyn de Worde)在靠近鞋巷的地方开设了一间印刷店。大约同时期,理查·平森(Richard Pynson)在圣邓斯坦教堂(St Dunstan's church)旁创立了自己的出版和印刷事业,其后越来越多人跟进。实际上,他们之所以钟情于舰队街,不是因为法院,而是因为这附近的几家教堂(圣保罗大教堂伦敦圣布莱德教堂、坦波教堂)。作为伦敦少数识字的知识分子,教士和神甫对信息交往的渴求为设立报纸和报社奠定了客户基础。1702年5月,英国第一份日报:每日新闻(Daily Courant)在舰队街白新旅馆上方的办公室发行。
鼎盛时期的舰队街共有100多家全国或地区性报馆,包括《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观察家报》、《镜报》、《快报》、《星报》、《太阳报》、《每日邮报》、《每日纪事报》、《旗帜晚报》、《晨星报》、《欧洲报》、《世界新闻报道》、《体育报》等。
电脑技术带来的印刷术的改革终结了舰队街的辉煌。1986年世界传媒大王默多克率先将新闻集团下属的《泰晤士报》、《太阳报》、《世界新闻报道》等报社移出舰队街,并凭着因此降低的成本使其各报销售成绩直线上升。其他各报也纷纷效仿并逐渐搬出了舰队街,在伦敦外围房价便宜的地区建立报社和印刷厂。2005年随着路透社的迁出,舰队街作为新闻一条街的历史就此结束。
现况
现在的舰队街和司法界更为相关,街上以及附近更多的是法院和律师事务所,几乎所有曾经驻在舰队街或附近的报社都已搬迁至沃平(Wapping)和金丝雀码头。以前的每日电讯报办公室,现在是投资银行高盛的伦敦总部。
法国的国际新闻与图片通讯社法新社还是选择舰队街作为办事处的所在。2006年,媒体报(Press Gazette)的总部迁回舰队街,犹太记事(The Jewish Chronicle)的办公室亦还在附近。最近每日电讯报和周日电讯报也因为搬往金丝雀码头后的某些不愉快而回到了伦敦市中心。
文化
舰队街释义
“舰队街”一词也被用来指那些在报业尚未离开这一代时工作的记者,同时也是保罗·卡兰(Paul Callan)和博恩·维内(Brian Vine)等这类拥有嗜酒、学院传统特性的人的代称。流言总是在诸如葡萄酒(El Vino)这类旅店里饮酒午餐时交换。人们对饮酒晚餐也同样熟悉,编辑们总是会在萨伏伊饭店(Savoy Hotel)晚餐,然后在晚上10点回到报社观看报纸第一刷的印制。这些报纸接下来会经由公路送往火车站,以赶上在夜间派送信件至英国偏远角落的快车。
舆论环境
舰队街内有一个别具意义的神话在成长,主角是记者的内幕报道和虚构的开销帐目。内幕消息长久以来都是大家关心的焦点,但是由于英国严格的诽谤法,这些报道很少会面世。几乎没有小说提及这些夸张的文字是如何撰写出来的,事实上这些“比科幻小说更离奇”的内容是低层编辑在工作台后不屈不饶努力的成果。根据新闻工作者间的传说,舰队街的核心不是编辑,而是日记作家和八卦专栏作家,这些人的文章通常能够登上头版。已故的戴安娜王妃的事绩就是日记文章转变成新闻,甚至是特色新闻的例子。
小说和大众文化
小说
A. N. Wilson的《吾名为众》(2004年)、和《丑闻》Scandal(1983年):讲述小报如何创造一个政治丑闻。
Amanda Craig的《恶性循环》A Vicious Circle(1996年):关于一位虚构的英国报业大亨和世界的出版业。
Michael Frayn的Towards the End of the Morning(1967年):一位1960年代失败的报纸记者的故事。
Evelyn Waugh的Scoop(1938年)
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1859年):故事中Tellson's银行位在舰队街。
文章
A. N. WilsonLondon: A Short History(2004年)
Fritz Spiegl的Keep Taking the Tabloids. What the Papers Say and How They Say It(1983年)
Alan Watkins的A Short Walk Down Fleet Street
音乐
彼得‧汤逊(Pete Townshend)的Street in the City
戏剧和电影
电影《末代浩劫》(2006年)开场的背景是舰队街:一间咖啡店在主角出门后受到恐怖攻击而爆炸。
Michael Wall的戏剧Amongst Barbarians(1989年):一对英国白人夫妻为了帮助他们的儿子,接受了小报的钱。
Howard Brenton和David Hare的戏剧Pravda(1985年):描述一个类似鲁柏·梅铎的角色。
电影The Day The Earth Caught Fire(1961年):剧中许多即将的发生灾难是以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在舰队街的办公室中一位职员的观点呈现。
John Davidson的戏剧Fleet Street Eclogues(1893年)和A Second Series of Fleet Street Eclogues(1896年)
史提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和休惠勒(Hugh Wheeler)的音乐剧《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舰队街是故事的发生地点,故事的内容是虚构,尽管可能是以真实事件改编。
记者
舰队街报纸的内容取决于报社的拥有者、编辑、记者和专栏作家。其中不少报社老板声名狼藉,著名的例子包括Lord Beaverbrook和骗子Robert Maxwell,这些人利用旗下的报纸支持自己的政治议题,直到今日仍有部份报社所有人以此将报纸作为政治上的工具。但是一般说来,现在报业的运作方式比较接近商业公司,希望销售报纸能够获得利润,或至少能够让损失在掌控之下。
社论政策
在欧洲人眼中美国并没有全国性报纸,也不公开宣布自己的立场是偏向自由派还是保守派。欧洲的主要报纸与美国相异,在舰队街超过十数种日报和周日报里会发现许多相异的政治立场。确实,这些报纸不会隐藏自己的偏好,例如:卫报的读者会发现它对社会主义的赞同、每日电讯报对保守政策的支持,右倾的报纸包括每日邮报和最近的每日快报,反之独立报则被认为遵守政治正确路线。每日镜报与商业工会在同一阵线,支持工人阶级。泰晤士报近年的立场是中间偏左,一般而言支持新工党,令人惊讶的是金融时报也持相同立场。周日版本的报纸一般遵循其姊妹日报的社论政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0 14:40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及现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