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查村船型屋
中国海南省东方市境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查村船型屋,位于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是海南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年限最久的黎族传统村落,占地面积160000平方米,所处时代待定。
历史沿革
海南地处中国最南部,拥有众多岛屿、礁滩,海域辽阔,船型屋是黎族的传统民居。在黎语中,船型屋被叫作“布隆亭竿”,意为竹架棚房。黎族世居海南岛,在古时海上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海南岛受外界的影响非常小,黎族的文化中还保存了很多古代的习惯,尤其是在船型屋的建造上。白查村船型屋即是在千年历史中逐渐完善的,但其具体建设年代待定。
自宋至清代,黎族的船型屋的主要建造形式为干栏式,屋子建于竹木之上,冬暖夏凉,上层供人居住,下层可以饲养家畜。从近代开始,黎族民居除了船型以外还出现了金字型屋顶,这是黎族人民从与周边民族的交流过程中吸收而来的范式。
2009年,民房改造后,白查村原住居民搬迁至白查新村居住,原村子及白查村船型屋交由东方市文物局保管。
2024年8月,东方市对白查村黎族特色船型屋开启新一轮修缮工作。
建筑特色
白查村地处海南省西部丘陵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属于山区向丘陵、平原过渡地域,植被茂密,共有船型屋89间,其中共有81间被列为文物且编号保护,类型主要为落地船型屋、半船型屋、隆闺和谷仓。其主要朝向是东西向,房屋又长又宽,茅草屋檐较为低矮,四面墙是用杂乱的树枝砌成的方形,然后用稻草和泥巴糊在上面,屋子的前后门都是用木头做的,大门入口处有一宽阔的前厅。房屋中间立有三根高大柱子将房子分成前后两节,两端都开门,房子两边还有六根矮柱。
白查村船型屋传统民居是直接在平整的地面上栽桩立柱,分为前后两节,大多数的船形屋长14.7米、宽6米,屋高3.2米。墙体用泥土筑成,屋形狭长、屋檐低矮;四壁用树枝扎成方格形,再用稻草和泥糊墙。船型屋房顶无脊,顶墙浑然一体,左右两侧的茅草自然垂到地面,前后两端稍低,形成中间凸起、四周低垂的屋型。在屋子的前后各开一个门,不仅屋顶外形像船,船型屋的内部与船舱也很相似,人们前后进出如同在船舱一般,内部显得较为通透,具有传统的船形建筑特征。后来受到海南汉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影响,黎族将船形屋的屋顶升高,最高处形成屋脊,两侧屋顶向两边倾斜。
作为海南黎族地区典型的传统民居,白查村船型屋建筑的文化元素凸显了人文景观特征。船型屋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茅草屋中间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语叫“戈额”,象征男人,两边立6根矮的柱子,黎语叫“戈定”,象征女人,这代表了一个家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的。
白查村船型屋场景融入了黎族乡村的乡土性、生态性和传统性,其自然景观包含水系、池塘、农作物、草坡、植被等构建元素。在千百年来黎族日常生活中,船型屋如同母亲的怀抱,庇护着一代一代黎族儿女,把他们养育成人。同时,黎族祖先们也意识到,他们生命的最大威胁不仅来自于强大的外族掠夺和野兽袭击,还有日晒雨淋和寒冬的煎熬,因此,建筑民居采用了船型风格,具有黎族乡土独特的自然景观意象和原始生态特征。
主要建筑
白查村船型屋内部为竹木结构,藤条捆扎相连,无榫卯(除一间船型屋内部为榫卯抬梁式结构),建筑入口为侧面山墙处,设有前门和后门,部分无后门。建筑尺寸为:长8至12.5米,宽4至6米,高2.6米至2.8米,门洞尺寸为70至90厘米×1.6米至2米,墙体厚为12至18厘米,屋顶或落地,或离地40至80厘米。室内空间多为单间或双间,无家具陈设,仅遗留少许陶罐、竹篓、打谷机、农用工具等。屋顶多为裸露竹木结构与茅草,呈圆拱形,墙面多为黄色或红色土泥墙,泥墙稻草肌理感强,地面为原土夯实。室内有电灯与烟雾感应器,配有灭火器。
历史文化
传说轶事
据传,黎族民间流传着一则关于丹雅公主的传说。南海有一个小国,国中有位名为丹雅的公主,嫁了三个丈夫,三个丈夫不幸都死了。国内舆论纷纷,传言她是扫把星下凡,要求处死她。国王不忍心,再加上丹雅公主已经怀有身孕,便将丹雅公主放在一艘小船上,流放海外。小船飘向茫茫大海,最终在海南岛靠岸。丹雅公主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侵袭,便将小船倒扣,再架上几根木桩,这就是最古老的船型屋雏形。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祖先,就模仿船的样子建造房屋,名为“船型屋”。
活动建设
2022年9月,由东方市旅文局、东方市文化馆组织开展的2022年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研学之旅活动在江边乡白查村船型屋旅游景区举办,该活动由来自东方市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黎锦技艺传承人展示黎锦;同年11月,11月5日,“走进黎族”文化名家采风团到白查村,探访船型屋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文化
2008年,白查村船型屋的建造技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查村船型屋及其周边亦被海南省相关部门规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具体来说,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主要流程如下:首先以树干做梁柱,用树杈进行承托,用红白藤编搭房屋框架。然后用泥巴与稻草搅拌为一体做墙体主要材料,沿着等距分布的树枝一层一层往上挂泥,逐层堆叠为墙,待阳光炙烤后形成坚硬墙体。最后在屋顶的构架上盖上茅草,用藤条将茅草编织在一起,做成一个倒扣船型的拱形屋顶。
文物价值
白查村船型屋是海南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年限最久的黎族传统村落,其在黎族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是几千年来黎族民居建筑的结晶,蕴含着黎族传统村落中丰富的历史、教育、科技、伦理、民俗、生态等历史文化积淀和内在文化,在某些方面既表现了黎族先民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生态观又体现了黎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具有乡土建筑景观价值。
文物保护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建筑逐渐被钢筋水泥式的现代建筑所取代,以前居住在船型屋中的黎族民众或离开家乡到城市定居或在原居住地修建新式房屋,船型屋数量逐渐减少。整体上其保护情况不容乐观,保护开发迫在眉睫。
截至2010年7月,由于白查村村民整体搬迁,原有的茅草屋因无人居住而日渐破败,其中有不少用茅草铺就的船型屋屋顶开了“天窗”,有的船型屋墙体开裂,一些粮仓甚至已经倒塌。
2000年,当地政府将白查村的所有茅草屋都保护性维修了一次,同时为了方便游客参观,也新建了公共厕所、凉亭、停车场等现代设施,修缮了几段水泥路面。
2009年,东方市文物局接管白查村后,充分了解船型屋的特性,对船型屋进行开门通风处理,防止发生霉变,其后村子里还将船型屋编号处理,将道路硬化处理。
2010年7月,东方市文体局决定给江边乡白查村每户村民拨付3000元经费,用于修复和保护该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茅草船型屋。
2013年,东方市江边乡在乡村原址上进行住房改造,此前国家已经在当地设立保护点。
2022年3月,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东方市政府拨付财政资金,组织白查村村民自行修缮有破损的船型屋,利用中央传统村落保护补助资金拆除现有电线杆及电线,改为地下线路,新铺设1.5千米消防管道以及做好饮水设施等。
2015年11月,白查村船型屋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海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白查村船型屋位于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
白查村船型屋免费对外开放。
从东方市出发,沿海口—榆林(西)公路、S314线至白查村委会,再往白查村(旧)方向行驶约1.6千米即可到达白查村船型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7 16:3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