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业是制造各种船舶的工业部门。按照中国1984年12月确定的工业部门分类目录,它不包括制造木船、水泥船、橡皮船。制造木船属于生产用木制品业,制造水泥船属于水泥制品业,制造橡皮船属于
橡胶制品业。近代船舶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源于动力的改革,第一艘用蒸汽机推动叶轮驱动的轮船是罗伯特·富尔敦于1807年研制的“克莱蒙特”号。1827年约瑟夫·雷瑟尔在奥地利获得了螺旋桨推进器的专利。
行业作用
船舶工业是为航运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产业,对钢铁、石化、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发展历史
古代
中国造船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木板船,到汉代已广泛使用木帆船。航海家郑和率领由60多艘大海船和许多辅助船组成的船队7次下“西洋”。
近代
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始于19世纪中期。1865年安庆由军械所制成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在上海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6年在马尾设立了福州船政局。
现代
新中国建立后,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建、扩建了江南、大连、沪东、上海、武昌、新港第一批老的骨干船厂和地方中小船厂,同时新建了渤海、广州、黄浦等骨干船厂和众多的地方船厂。在中国形成了上海、大连、天津、广州、武汉、重庆等船舶修造基地。
2003年以来,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造船产量快速增长,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已经具备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以下称三大主流船型)自主开发能力,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也实现了突破,大型船舶企业造船周期和质量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
在2011年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2011年中国航海日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国
港口货物吞吐量和
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水产品的总产量已经近20年位居世界首位。从2010年起,国不仅是航运大国、海洋大国,更跃居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近些年来,国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尤其是
国际金融危机后,国的国际造船市场份额不降反增。2010年国造船完工656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7523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9590万载重吨,分别占世界市场的43%、54%、41%,均居世界第一。
近年
从近十年中国造船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而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在“十一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将对韩、日的领先的位形成有力的的挑战。但设计能力落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短期内,国际及国内水运市场的繁荣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油价的持续高位运行以及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则构成了行业运营的主要压力。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把造船业的巨大机遇展中国企业的面前,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规避各种风险,如何把握机遇,是与企业发展命运攸关的问题。
2008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
工业增加值1183亿元,同比增长61.2%。实现利润总额283.4亿元,同比增长50.5%。当年全国造船完工量288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2.2%,占世界市场份额由2007年的22.9%提高到29.5%。 1-12月,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122亿元,同比增长56.1%。出口船舶完工量210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1%,占全部造船完工量的73.1%。据海关统计,全年船舶出口金额195.7亿美元,同比增长59.9%。 尽管国船舶工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态势,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显现,船舶融资出现困难,新船订单大幅下滑,履约交船风险加大,船舶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不断增多,未来2-3年形势严峻。
2022年10月,前三季度,中国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份额继续领先,尤其高端船型占比不断提高。
2024年2月2日,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2023年,中国船舶产品出口金额3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其中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出口金额合计187.1亿美元,占出口总金额的58.7%。中国船舶产品出口到191个国家和地区,向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出口船舶金额分别为177.3亿、29.0亿和28.4亿美元。
发展规划
中国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介绍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国船舶工业产业体系更为完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国际造船市场份额稳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规划提出,到2015年,国船舶工业科技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主流船型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50个以上满足最新国际规范要求、国际市场需求的知名品牌产品。具备主要技术船舶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能力,全面突破高技术船舶的关键技术,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基础共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技术储备明显增强。
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2%。
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造船基地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前10家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进入世界造船前十强企业达到5家以上。培育5个~6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工装备总承包商和一批专业化分包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国际市场份额超过20%。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修船企业。2015年船舶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0亿元,出口总额超过800亿美元。
效率效益显著提升。
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
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5%。船舶工业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数字化造船能力明显提高。骨干企业造船效率达到15工时/修正总吨,典型船舶建造周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实现造船总装化、管理精细化、信息集成化和生产安全化。骨干企业平均钢材一次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单位
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大中型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达到80%,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70%。
配套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船舶配套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船舶动力和甲板机械领域形成5家~10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综合集成供应商。主要船用设备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品牌船用设备装船率达到30%以上。在
船舶自动化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的配套率达到30%以上。
扶持政策
据
新华社2013年8月4日报道,
国务院也印发了 《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强调要严格控制船舶业新增产能,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兼并重组、转型转产等,整合优势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布局调整。
发展态势
2024年7月16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报告了中国船舶工业2024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从指标来看,中国造船完工量250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4%;新接订单量54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3.9%;截至6月底,手持订单量171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8.6%,三大指标同步增长,继续领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