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
画报
《良友》画报于1926年诞生于上海,创办者是伍联德先生。
画报历史
《良友》画报1926年2月创刊,一炮打响,创刊号初版3000册,两三天内售空,再版2000册不足应付,又再版2000册,总共7000册,在当年,是个不错的数目了。第一期封面是一幅套色照像———一个手捧鲜花、笑靥迎人的少女,这就是日后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女士。
1945年10月,《良友》停刊,20年间,以八开本刊行,共出172期。《良友》共载彩图400余幅,照片达32000余幅,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中国军政学商各界之风云人物、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戏剧电影、古迹名胜等等无不详尽记录,可称为百科式大画报。当年就有评论说:“《良友》一册在手,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良友》在世界五大洲都有销路,当年凡是有华侨居住的地方都有《良友》,赢得了“良友遍天下”的美誉。各国大图书馆也竞相收藏《良友》,作为了解中国的窗口。
画报创刊
1926年2月15日,一份图文并茂的大型综合性画报《良友》画报创刊。该刊从内容编排、形式设计到印刷发行,一律采用先进的照相制版术印刷,从而突破了过去画报的局限。
《良友》画报的创办人是广东台山县人伍联德,先在上海一所小学任图画教员,后兼任儿童教育出版物的美术编辑。此次他筹资金出版的《良友》画报,不仅登载国际国内军事、政治以及经济建设新闻图片,还介绍国内外文化艺术。且以西洋画新作为尤。此外,《良友》画报大量介绍时下流行的各种服装款式、发型,并向社会征集广告。
画报简介
良友是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大致分为民国版《良友》、新中国成立后的《良友》和改革开放后的《良友》三个时期,其中民国版被奉为经典。自1926年2月创刊到另刊有“孙中山纪念特刊”、“良友8周年纪念刊”2期特刊。
刊物内容包括近现代国内外时局,如中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开会情况、五卅运动的追悼会、香港飓风惨状、中日战争情况;以及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风土人情等。
作为一份商业性画报,刊物为迎合及引导社会风尚,大量刊登各类有关文化艺术、戏剧电影、体育、美术、旅游、科技等时人追捧崇尚的新奇摩登事务,刊物的封面人物多为当时著名的影视明星,内部亦有大量的名伶生活照、剧照和新闻报导,如尚小云、胡蝶、唐雪卿等;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界的风云人物如汪精卫、李宗仁、康有为、胡适等也有记载;至于社会百态,既有如《北京最新出的人力车》、《特殊照相之摄印法》等图文报道各类新鲜事物,也有“世界珍闻”栏目记录世界上各种千奇百怪的人、物与事件。另外,刊物亦有少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如刘恨我的唱片小说《春梦余痕》等。
该刊刊载彩色图画400余幅,照片32000余幅,内容分为国内新闻人物、国际新闻及人物、戏剧电影、美术摄影、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名人手迹、科学技术、广而告之等部分,它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外,该刊为道林纸铜版套色印刷,印制技术精良,在中国印刷史上也占重要地位,可以说《良友》是一座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库。因此,对这份画报的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富,包括从社会学、传播学、美学等角度对画报主要内容、登载广告、刊物发行模式、影响力的分析,以及对该画报与文化启蒙、都市现代性、消费空间、人物形象建构等关系的探讨。
编年记录
第一期以影星胡蝶为封面,彩色套印,开中国刊物以名媛为封面的先河。 同年11月出版第一个特刊《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共55页,200幅照片。创刊人兼第一人总编辑伍联德,后因业务繁忙,不能全心主持编务,第4期后将编务委托于周瘦鹃,因周不擅画报业务,遂聘请当时正在齐鲁大学读书的青年梁得所主持,梁会作画、擅摄影,文笔亦佳,1927年接任总编后力图革新,两年内画报月销量达4万余份,发行全球,号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良友》画报。
梁得所当了8年主编后另起炉灶,离开《良友》。
1930年3月改为影写凹版印刷,质量大为提高,这年8月,第50期篇幅增加至42页,并有3页五彩页。
1938年1-3月因抗战爆发迁往香港。1939年2月在上海复刊。
1941年9月被日军查封。
1945年一度复刊,后因股东分歧而停刊。
1954年伍联德又在香港复刊,1968年停刊。
1984年《良友》再次复刊。
参考资料
良友-文献导航.全国报刊索引.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7 14:05
目录
概述
画报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