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周遗址
陕西省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良周遗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刘家洼乡周村北,遗址中心的地理位置为东经109°53',北纬35°22'。遗址东南侧为村落,东有县西河,西北1千米外为良辅河,两河皆为下切数十米深的沟壑。遗址分布范围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800米,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是一处战国(秦)—汉代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群。
历史沿革
1994年,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的考古人员发现良周秦汉宫殿遗址,随即进行了考古调查。
1996年,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的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调查,确认良周遗址是关中东部的一处规模巨大的遗址。
遗址特点
良周遗址中心区域呈东西向长方形,四周有土沟环绕,其中北侧沟宽18米,深2米,东侧沟宽14米,深约5米,西侧沟宽20米,深4一5米,南侧沟由于取土仅存陡崖。中心区建筑遗迹、遗物分布密集,东部发现有大型建筑基址,分布有一面积较大的夯土区,夯层距地表20一30厘米,夯土分布范围大致呈曲尺形,东西向夯基部分,东西长120米,南北宽40米,地面现存暴露的长方形夯土台基,高4米,南北长17米,东西宽12.8米;夯基西部和另组南北向的夯基相连,南折部分夯基南北长64米,宽60米。夯土地层断面结构明显、规整,层厚7一8厘米,土质细密。大面积夯土的分布,显示了这处宫殿群的规模,这一区域应为宫殿建筑的主体部分。在中心夯上区城南部的断崖上暴露有东西对称的平面大致呈方形的二处夯土基础,二者间距12.5米,分别长为7.3和6.7米,宽均为7米。除此之外,西区和沟外围地下也分布有多处建筑夯土遗迹。在遗址范围的西北部发现有陶窑遗址,西部发现有道路遗迹。从出土的遗物和地层关系分析,遗址的堆积可分为两期,第一期为战国(秦)时期,第二期为西汉时期。
文物遗存
良周遗址周围的断崖上暴露有瓦砾堆积层,厚1.5一2米。在遗址分布范围内发现有多种类的建筑构件,有璧纹空心砖、滴水砖、几何纹铺地砖以及“与天无极”“宫”“貌宫”等,文字瓦当和云纹瓦当在许多简瓦、板瓦和陶罐上发现有“大匠”“大亭”“栎市”等陶文截记,遗址中还暴露有大型柱础石。基中璧纹空心砖长1.1米,宽39.5厘米,厚16.5厘米,砖面有三组壁纹,是秦宫殿建筑中高等级的建筑材料。
历史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陕西东部的洛水与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因为地处黄河西岸、被称为“河西”,良周遗址正位于这一范围之内。由于“河西”之地在军事上和交通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秦晋、秦魏之间,为争夺河西之地展开了多年的战争。在遗址北6千米处就存在有绵延于黄龙山脚下的战国长城遗迹。良周宫殿建筑遗址在当时南接元里(澄城县交道乡)。东连少梁(韩城市芝川镇)、北通上郡,处于和三晋及北方相连的交通要道上。遗址中发现的“栎市”陶文。“栎”为当时秦的栎阳城。《史记•秦本纪》载:“献公二年,城栎阳”,又据《史记•货殖列传》:“栎邑北却戌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是一个商业贸易的中心,该处遗址既是军事上的要塞义是和栎阳保持紧密关系的商业通道。
从战国早期开始,由于其军事、经济和交通上的需要,秦在筑长城防御的同时,对沿长城的这一重要城邑及宫殿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长时期的经营。环绕遗址中心区的壕沟,平面形状呈长方形,是带有军事性质城邑的宫城防御工程。良周秦汉宫殿遗址,史书失载。
文物价值
良周遗址是一处面积巨大,保存较为完整的秦汉大型宫殿建筑遗址。是现存秦汉宫殿遗址中颇具代表性的遗址。史称秦在关中建有宫观270余处,但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破坏,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已属罕见。这处官殿遗址的发现对研究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宫殿遗址的分布、结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祭祀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1999年,澄城县人民政府将良周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成立了良周宫殿遗址保护小组。良周遗址其保护范围:绝对保护区为以四面环沟为界的遗址中心区。重点保护区:以四面环沟为中心,向北、向东200米,向西300米,向南500米的方形范围内。建设控制地带:由重点保护区向外延伸500米。
2001年6月25日,良周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良周遗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刘家洼乡周村北。
自驾:从渭南市出发经榆蓝高速、菏宝高速,进入Y274,行驶8.3千米可达。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2:2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