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溪村,广东省
江门市蓬江区
棠下镇下辖行政村,
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棠下镇棠下墟西北部约2千米的山坳里,村域面积7.56平方千米。
村落历史
北宋以前,良溪村就有姓龚的土著人在虎山(岗寮顶)山脚居住耕种,村人称该山脚为龚坑里。
北宋初年,谢姓从棠下镇沙富村迁入与龚姓同开一村,龚坑里故又称谢龚坑村。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
罗贵率领36姓97户,从南雄珠玑巷迁徙至谢龚坑村,在村对面的金花庙暂居,初称新图一甲;后搬至山腰居住,山腰遍生蓢草,于是把村名定为蓢底村;不久随罗贵南迁的异姓除何、叶、朱、廖姓留下外,其余都向外迁徙发展;后罗贵又邀龚、谢二姓同居蓢底村。
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蓢底村改名良溪村。
2011年,江门市蓬江区制定了《良溪古村旅游文化总体规划》《良溪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等,并在两年时间里,区、镇两级共投入600万元对良溪古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罗贵广场、村史馆等一批建筑。
2013年5月10日,良溪村保护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良溪村位于棠下镇棠下墟西北部约2千米的山坳里,东邻沙富、弓田、虎岭,南接中心等村委会,西面和北面与鹤山市
雅瑶镇接壤。村域面积7.5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良溪村位于大雁山山脉,属山地丘陵地区,为典型的珠三角冲击沙田湿地地貌。
水文
良溪村地处广东省西江流域,南临天沙河,天沙河围绕该村由东缓缓向西北流去。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良溪村背山而筑,面水而居,构成弓状,山水与古民居环境的组合,体现了旧时风水理论。
空间布局
良溪村的后山,有一条被荆棘和灌木丛遮掩,用黄土堆砌成的护村墙。护村墙形如一条蜿蜒起伏的龙,几乎环抱着整个良溪村,东起五部堂、西止村北新村(韫石堂巷口的井边),起止都连接护村河,与护村河合成包围势,护卫着良溪村。
良溪村东、北出入口的护村河河畔,各建有一座高约十米的碉楼,村东的叫“镇东楼”,村北的称“镇北楼”。村里仍完整保存着许多清代到建国初期的建筑:有贞洁牌坊1座,祠堂2间,庙堂4间,韫石堂,雕镂2座,护村墙、护村河,名人故居6间,商铺4间,明清古民居若干座等。
建筑特色
良溪村建筑既传承了中原山西、河南、安徽风格,也结合了岭南潮湿防涝功能特点。
经济社会
人口
截至2005年1月,良溪村506户,常住人口1642人。
截至2013年5月,良溪村居民385户,常住人口1250人,另有海外及港澳台乡亲2000多人,约80%村民为罗姓,少数为谢姓和何姓。
经济
良溪村有稻田523亩,鱼塘1012亩,主种水稻,兼种花生、红烟等。良溪村不少村民都是以养鱼为生,水产是良溪村的重要经济来源。
主要景点
碉楼
良溪村两座碉楼分别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和民国十六年(1927年),碉楼中段设有进出的小门(靠梯子上下),楼身开有枪眼,顶层有环晾望口。
罗氏大宗祠
罗氏大宗祠位于良溪村的村口,宗祠堂砖木结构,面宽三间,进深三进,建筑结构为硬山式、抬梁式木结构,前后三进皆为13架梁,灰白的石柱、山墙搁檩,屋面船脊布瓦,绿琉璃剪边,大门及两侧均用青麻石砌成,正门墙体与屋檐结合处有砖雕古代人物故事组画,两侧各有一小门,上写有“入孝”、“出弟”,祠内有青砖花窗和壁画,岭南文物风格明显。大宗祠面宽三间,三进三厅,空间高大,疏朗开阔,气宇轩昂。宗祠的形制与中原建筑一脉相承,宗祠入口有“罗氏大宗祠”大匾额,高大立柱两旁悬挂的对联共有16副。
五部堂
五部堂与罗氏大宗祠在地理位置上呈对角之势,守护着良溪村的另一个村口。庙口立着两根华表式的汉白玉的柱子,是清朝嘉庆年间的遗迹。
五部堂内供奉着6尊神仙,门口东厅对联则是典型的儒家风格“型仁讲让,敬老尊贤”,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特征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五部堂也是良溪村传统的“法庭”所在,过去如果有人违反族规,就会在五部堂接受族人的审问。
韫石堂
韫石堂在良溪村北,是良溪村保存最完好的清末建筑,在良溪古建筑民居群内被誉为建村的典范。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长30米,宽25米,整座建筑以民居型建造,厢房多个,有30多个房门,几乎每个房有2个门,房房相通。韫石堂建筑以青砖瓦顶木为结构,屋内设计建筑安排合理。中央大厅的屏风及左右房门都镶着五彩透光的满洲玻璃,屏风、窗棂及屋内天花都采用木雕;有花、果、鸟、虫等饰件和构件,都用金铂片镶着。
节孝流芳坊
节孝流芳牌坊位于良中村,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牌坊建在良中一条通往良东村的小巷旁,高约4米多,宽3米多。牌坊中间有小拱门,宽1米,高2米,牌坊由红砂石及青砖砌成,正、背面中央最高处有红砂石浮刻“圣旨”“恩荣”两字,还有两块石均浮刻有“节孝流芳”四字,左右两边刻有“乾隆元年丙辰冬吉日立”“旌表节妇罗门吴氏”上下款。另外,牌坊“恩荣”左右两边阴刻着“端”“南”。牌坊的顶部是用砚壳灰浮塑的整齐边花,古牌坊前有一堵青砖围墙和一扇门,据说是其后人子孙为保护牌坊所筑,约为清同治、光绪年间所筑,牌坊前巷中原有门闸,文革时已拆除。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明朝初年,蓢底村因蓢草被灭,而遗有溪流,又因溪水养育一方人,逐改称“良溪”,怀旧的村民也称“良溪”为“蓢溪”,但仍多以良溪称谓。
传统民俗
良溪火龙,又名香火汇龙,以草藤和榕树枝叶扎成数十米长的龙身,再用芭蕉树皮包裹龙身,龙身上插满燃烧的香火,舞动时,香火闪烁璀璨,明灭闪动,气势恢宏。
抢花炮习俗在良溪村同样历史悠久,主要是群众以拍卖竞价的方式赢取花炮,并在拍卖仪式结束后现场燃放,寓意新的一年大家吉祥如意、财丁兴旺。
历史人物
良溪村中历代英才辈出,如南宋签领头人
罗贵、清代道光年进士“粤东四家”之一的罗天池、道光十五年(1835年)恩科解元罗芳、新加波开埠“七家头“之一的罗奇生、武举人罗始麟、近代画家罗艮斋、清末国内第一位运用“安布罗”摄影技术拍照人像的摄影师罗以礼、原广东省府办公厅主任罗共鸣等,明清时期村中共有100多人考取功名。
文物古迹
罗贵墓
罗贵墓在良溪村东凤凰山的半山腰上。这块占地100平方米的古墓周边遍植松柏,寄托着后人的敬仰之情。罗贵墓初看上去朴实无华,虽然在1992年重新修葺过,但却整旧如旧,不事奢华。
物产美食
良溪村物产美食有白水角、萝卜糕、芋头糕、花生糕、鸡屎藤糕、炒寒提、炒提必、柑普茶等。
炒寒提是用大米为主料做的一道点心。寒提烹调方法简单、容易饱肚,是当时罗贵等人迁徙时的主要食物之一。
鸡屎藤饼用材料是糯来粉和一种野生草康叶汁和糖。具有清热、祛湿解毒功效。
柑普茶为良溪村特产,柑普茶为云南普洱茶和新会柑制作而成,由良溪村道光进士罗天池始创。
荣誉称号
2006年,良溪村被广东省历史学家誉为“后珠玑巷”。
2008年9月,良溪村被广东省文联评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
2009年,良溪村被广东省建设厅定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2014年11月17日,良溪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联合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20年7月22日,被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命名为“第六批广东省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
2021年3月,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旅游信息
在江门市可坐22路公交到达棠下镇府,下车后步行至棠下客运站,可坐公交到达良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