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茂墓群
吉林省通化市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良茂墓群,又称良民甸子墓群、良民墓群,位于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黄柏乡良茂村东良民甸子,为汉唐时期墓群。
历史沿革
1962年,调查时,良茂墓群有古墓170余座。
1964年,因修筑水电站清理了良茂墓群36座墓,出土有陶器、铁器、玛瑙饰等100余件,后大部分被水库淹没。
2004年6月3日、6月7日、6月19日,在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张福有同志的带领下,由集安市文联主席程远和迟勇、孙仁杰4人组成调查组,先后3次对良民甸子的高句丽遗迹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发现古墓13座、古城址1处。
遗址特点
综述
良茂墓群有古墓170余座,形制有积石墓、方坛积石墓和少量封土墓。分布密集,排列有序。1964年,因修筑水电站清理了36座墓,后大部分被水库淹没。2004年,发现古墓13座。
淹没前的古墓群
淹没之前的良民甸子古墓范围南北长约2千米,东西宽约1.5千米。170座古墓中,积石墓、方坛积石墓有155座,封土墓15座。墓葬排列有一定顺序。较大的积石墓和方坛积石墓集中于墓区的中部,四周分散一些较小的积石墓。封土墓集中在墓区的东侧,靠近鸭绿江边,地势较低,与积石墓不相混杂。
2004年发现的古墓群
良民1号墓
良民1号墓位于该墓区的南端的山坡上。墓为有坛积石石圹墓,近方形,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10米、现存高1米左右。墓的周边石块较大,均为碎山石,未经加工,一般长约8.5厘米,墓上部封石亦为碎山石,不规则,一般长约10~20厘米,最大石块长约40厘米。从墓的表面看,坟垄凸起,保存较好,未见其它遗物。
良民2号墓
良民2号墓位于1号墓北约30米,该墓为积石石圹墓,东西长约5米、南北宽约4米、残高0.5米,系用碎山石堆积而成,周边不见基坛和较大的石块,坟垄堆积石块面积大多在20x40厘米左右,从该墓的外表观察,其年代应较早。另在2号墓西侧约3米处,有两座墓茬,东西排列,规模稍小于2号墓。
良民3、4、5、6、7、8号墓
良民3、4、5、6、7、8号墓位于2号墓的北侧约50米,中间有赵家沟相隔。墓葬居赵家沟西坡的南端,由南向北排列,墓间隔约5米。均为积石石圹墓,呈圆丘状,直径4米左右,残高0.5米,系由碎山石堆积而成,保存较好。应为高句丽早期墓葬形制。其北侧另残存有3座相同的石堆,推测为古墓。此处水线以下约50米,是20世纪60年代调查的良民墓群所在地。
良民9号墓
良民9号墓位于8号墓东北约10米,为有坛积石石圹串墓,墓呈长方形,顺山坡排列,系由两座墓串接在一起,墓坛相连接,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7米、高0.8米许。墓的四边缘系采用未经修整较大的自然石块围砌,一般石块面积在50x60厘米左右,基坛内以大小不等的碎山石块堆积,呈丘状,保存较好。
良民10号墓
良民10号墓南距9号墓约150米,为积石石圹墓,呈圆丘状,直径各约5米,高0.8米,保存较好。
良民11、12号墓
良民11、12号墓南距10号墓约20米,呈东西排列。此处共有7座墓,其中5座为残墓。此两座墓皆为积石石圹幕。呈圆丘状,墓直径约5米、高0.8米,系采用20x40厘米的碎山石堆积而成,年代较早。
良民13号墓
良民13号墓南距12号墓约120米,为有坛积石圹墓,呈现长方形,东西长约8米、南北宽约5米、高0.5米,基坛石系用长约50厘米的自然碎山石块砌筑,其内填石大小长约20厘米,该墓保存较好。
文物遗存
良茂墓群出土有陶器、铁器、玛瑙饰等100余件。
文物价值
良茂墓群古墓多达170座,无论从地理位置、布局、形制,还是数量上,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对于研究集安的高句丽古墓分布及其相关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对于研究高句丽政权的建立及民族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良茂墓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良茂墓群位于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黄柏乡良茂村东良民甸子。
交通信息
自驾:自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良茂墓群,路程约46.5千米,用时约63分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30 23:2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