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厉内荏
汉语成语
色厉内荏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sè lì nèi rěn。最早出自《论语·阳货》。
成语出处
最早出处
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论语·阳货》)
演变过程
色厉而内荏,乱真者也,文表而粟里,乱实者也。(《盐铁论·利议》)
综上文献所述,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色厉内荏”。
成语故事
公元前八十七年,汉武帝临死前,任命桑弘羊为御史大夫。汉武帝去世后,大将军霍光受诏辅佐昭帝,总揽中央大权。公元前八十一年,汉朝政府召集六十多个贤良文学者到首都长安,开了一次盐铁会议。会议一开始,那些贤良文学者气势汹汹,开展了一场论战。
贤良文学们反对盐铁官营,还妄图开历史的倒车。桑弘羊痛斥了贤良文学们的谬论,说:“表面上看去你们是那样气势汹汹,其实是最虚弱的。一个人表面严厉但内心怯懦,这就容易以假乱真,一件衣服外表是刺绣的,里面却是粗麻,这就会以虚乱实。你们这些人穿着宽大的衣服,系着宽阔的腰带,打扮活象周姬旦,虚伪狡诈,表里不一,活象孔丘。如果让你们管理国家,就会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盐铁会议后,盐铁官营等政策仍旧继续推行。而桑弘羊则因结党营私、搞阴谋诡计、搞篡权颠覆,被霍光诛杀了。桑弘羊则用这话来揭露和批判贤良文学者们以伪乱真,虚有其表。
成语寓意
孔子犀利地指出,色厉内荏的人虽然外表很强悍,其实内心非常软弱,心虚得就像做贼一样。这个比喻,恰当而生动地描述了色厉因在之人的实际心理。
仔细观察色厉内荏之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确确实实的弱者。一类是有那么一点儿强大,但相比较而言还是弱者。这类人在其气势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尤其是在长时间的比下有余后,容易沾沾自喜,误以为自己很强大。一类是确实很强大。不管是哪一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虚伪。如果能够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的内心真正强大起来,即使外表随和,也是真正的强者。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联合式;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示例运用
中国现代教育家、作家叶圣陶《英文教授》:“他跑遍租界的各处,观察了帝国主义爪牙的色厉内荏的窘态。”
参考资料
色厉内荏.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2 20:32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