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匹配是指在
色彩管理系统中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生成系统中各种设备的特性描述文件,使扫描、显示、打样与印刷的颜色在校准后保持一致。进行色彩匹配首先要将源设备和目的设备的色彩空间转换到标准色彩空间(完成色彩空间转换),即进行设备色彩特性化。可以根据测试数据建立特征化模型,也可以借由支持ICC标准的设备特性文件(ICC Profile)描述。如今,建立设备特征化模型的方法有:色彩分量线性化加矩阵方法、多项式回归方法、三维查找表法、神经网络转换法等。以上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和要求灵活选用。
完成设备色彩特性化后,就可以完成不同
设备间的色彩匹配了。即色域比较大的设备上的色彩在色域比较小的设备上的优化表现。这是色彩管理过程的核心步骤,设备的标定和特征化都是为了色彩匹配做准备。
色彩管理技术只能做它能够做的事。如果认为借助于色彩管理技术就能复制出印刷工艺本来复制不出来的色彩,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任何印刷设备的色域均有明确的界限,无论采用什么方法也不能逾越这个界限。此外,在色彩管理过程中,还存在量化误差、插值误差、色域映射中的色彩误差、色域映射算法的局限性,以及算法亟待改进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解决和完善。
当前,色彩管理技术有很多种,这使得用户在选择时变得相当困难,因为由一个普通用户来评估不同
色彩管理系统在
逻辑结构和性能上的差别是不现实的。
技术的发展总是与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色彩管理技术之所以能取得惊人的进步,其原动力就来自于市场需求。色彩管理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属于系统一级的,那么色彩管理功能自然应该由系统软件开发商集成到操作系统中;只有在系统一级上提供对色彩管理的底层支持,色彩管理的用途才会更广泛,适用面也更宽广。但迄今为止,色彩管理软件还是以插入的方式集成在
应用软件中,成为一个只能为该应用软件使用的系统。
期望色彩管理达到这样的目标:印前操作人员或者普通用户不必懂得色彩匹配的基本原理,甚至不用知道CMYK是怎么一回事,而彩色复制却能够照常进行。
色彩管理系统应该像计算机或电视机的内部工作原理一样,使用者不需要掌握它,但可以照常使用。当普通用户可以轻而易举地操作
色彩管理系统时,它肯定已经成为一项相当成熟的技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