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歌何尝行》是魏晋诗人
曹丕的诗词作品之一。曹丕的诗多反映贵族生活和感情,形式上则颇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也较细致。
诗词原文
其一
何尝快,独无忧?
但当饮醇酒,炙肥牛。
长兄为二千石,中兄被貂裘。
小弟虽无官爵,鞍马馺馺[1],
往来王侯长者游。
但当在王侯殿上,快独樗蒲六博[2],
坐对弹棋。
男儿居世,各当努力。
蹙迫日暮[3],殊不久留。
少小相触抵,寒苦常相随。
忿恚安足争[4]?吾中道与卿共别离。
约身奉事君,礼节不可亏。上
惭仓浪之天[5],下顾黄口小儿。
奈何复老心皇皇,独悲谁能知?
其二
少小相触抵,寒苦常相随。
忿恚安足诤,吾中道与卿共别离。
约身奉事君,礼节不可亏。
上惭仓浪之天,下顾黄口小儿。
奈何复老心皇皇,独悲谁能知。
词句注解
[1]馺馺(sà):马疾行貌。
[2]樗(chū)蒲:樗蒲是继六博戏之后,出现于汉末盛行于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从外国传入。
[3]蹙(cù)迫:逼迫。日暮:傍晚;天色晩。
[4]忿恚(huì):怒恨。
[5]仓浪:青绿色。
白话译文
在什么时候他快乐无忧?仅是喝好酒烧牛肉时候。他大哥有俸禄官二千石,他二哥满身罗衣和貂裘。小弟弟虽然无官又无爵,也总能骑马跟显贵交游。唯独他图安乐泡在王宅,在赌博弈棋中把乐寻求。他不知男人一生应努力,不知时光飞逝无法挽留。你我自小结婚虽有冲突,生活清苦还能共济同舟。不料你中途发火不听劝,无奈何我与你告别分手。希望你为君主管住自己,千万别违反礼节再出丑。对上你要能对得起苍天,对下你要把孩子挂心头。我虽然年老仍为你担忧,满怀的愁苦谁能知缘由?
作品赏析
何尝快独无忧,但当饮
醇酒,炙肥牛——何尝没有忧愁?只是应当痛饮味厚的美酒,烧烤肥牛的肉。快独:疑为合乐时所加,和下文奈何用法同。但:只。醇酒:味厚的美酒。炙:烧烤。以上为第一解。
长兄为二千石,中兄被貂裘——大哥当俸禄二千石的大官,二哥身穿貂皮大衣,也享有荣华富贵。二千石:汉代郡守,秩二千石。被:通披,穿。貂裘:貂皮做成的大衣,极为珍贵。裘,皮衣。以上为第二解。
小弟虽无官爵,鞍马,往来王侯长者游——小弟我虽然没有什么官职和爵位,却也常常骑着骏马,快速行驶,和一些王侯富贵之人互相往来。官爵:官职和爵位。:马急速奔跑的样子。长者:指达官贵人。以上为第三解。
但当在王侯殿上,快独樗蒲六博,对坐弹棋——在王侯的殿堂中,我玩着樗蒲、六博等游戏,和王侯面对面地坐着弹棋娱乐。樗蒲:古代博戏。博戏中用于掷采的 投子最初是用樗木制成,故称樗蒲。又由于这种木制掷具系五枚一组,所以又叫五木之戏,或简称五木。六博:古代的棋,两人用十二枚黑白各半的棋子对弈,每人 六个棋子,故名。对坐:一作坐对。弹棋:古代游戏。两人对局,黑白棋子各六枚,在石制的局上排列,更次弹之。以上为第四解。
男儿居世,各当努力——男儿生活在世界上,应该努力成就一番事业。按,以下诗句为妻子劝诫语。
蹙迫日暮,殊不久留——眼看日暮降临,时间不会长久地停留。蹙迫:仓促急迫。言时间紧迫。蹙,仆倒。殊:很,非常。以上为第五解。
少小相触抵,寒苦常相随,忿恚安足诤——你很小的时候就不听别人的规劝,今后你会经常与饥寒劳苦相伴的。看你这副愤怒的样子,谁能对你直言规劝呢?以下为趋曲,即乐曲的尾声。触抵:即抵触。忿恚:忿怒。诤:直言规谏。
吾中道与卿共别离——我在中途和你离别。中道:中途。卿:夫妇之间的昵称。此为妻对夫的昵称。
约身奉事君,礼节不可亏——我打算侍奉你一生,是因为夫妇的礼节不能违背。约:约束。亏:违背。
上惭仓浪之天,下顾黄口小儿——对上有愧于苍天,对下要照顾尚未成年的小儿。化用汉乐府《东门行》“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句。仓:青色。黄口小儿:指幼儿。黄口,指雏鸟,其口为嫩黄色。
奈何复老心皇皇,独悲谁能知——我即将老去,心里常惊惶不安。我独自悲愁,有谁知道呢?奈何:和乐时所加。皇皇:惶惶,不安的样子。以上为第六解。
诗前半描述富贵公子的放荡不羁生活。他生于“长兄为二千石,中兄被貂裘”的富贵人家,终日和王侯贵族交游,赌博游戏,没有节制。“男儿居世”以下数句以 妻子的口吻表达对其放荡生活的斥责和担忧,其中含有规劝之意。“吾中道与卿共别离”句以下抒发弃妇情怀,将悲痛洋溢诗外。
作者简介
曹丕(187-226)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字子桓。公元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魏文帝),葬于首阳陵。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少有逸才。多技艺,善骑射、好击剑。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王世子。公元220年(延康元年),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当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为大魏皇帝。爱好文学,并有相当高的成就。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较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