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书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论断。认为“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美随时代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美的观念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不同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作者主张艺术应该说明生活,对生活现象下判断,通过描写生活中提出的主题,表现一定的思想,成为“人的生活的教科书”。
作者继承并发展了
别林斯基的唯物主义美学理论,“这篇论文的实质,是将现实和想象互相比较而为现实辩护,是在证明艺术作品决不能与活生生的现实相提并论”,从而提出了
美是生活这一公式。作者在文论史上第一个肯定了现实高于艺术,在方法论上具有开拓性的新意,同时也是对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论的反击。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提出文艺作为“生活教科书”的三大社会作用: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和对生活作出判断。还论及戏剧问题,认为生活与艺术中的悲剧事件由一定的客观条件决定,是社会现象的产物。指出悲剧是人的难关或死亡,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
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Chernyshevsky,1828—1889),俄国思想家、作家、批评家。1828年出生于伏尔加河边美丽的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父家庭。十八岁进入彼得堡大学文史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述涉及哲学、经济学、美学、文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其代表性著作有:《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对反对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生活与美学》等。于囚禁生活中完成的长篇小说《怎么办》被誉为“生活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