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寒松(1905-1975.7.2 ),原名艾逸尘,又名艾逖生,笔名易水、艾寒松等。1905年生于江西省高安县。1930年夏毕业于复旦大学政治系。1931年春在上海进入邹韬奋主持的《生活》周刊,担任总务工作。1933年7月,生活书店设立后,与杜重远一起担任《新生》周刊编辑。抗战爆发后,艾寒松于1938年1月回国。同年2月在汉口重返生活书店,主持总务工作。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9月到上海,任中共上海文委委员。1942年往苏北解放区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再次入沪,先后担任过《民主》、《群众》、《新文化》等刊的编辑工作和统战工作。1949年随军南下到南昌,出任省教育厅副厅长等职。1952年,所著《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出版,该书在五十年代,对追求进步的青年和年轻党员影响较大。1953年到湖北,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党校副教育长职。1957年调回江西,先后任省委党校校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75年去世。
人物简介
艾寒松,原名涤尘,又名逖生,高安县(今高安市)人。192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政治系。其问,一直是
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的热心读者。毕业后,以署名“复旦大学何敬之”名义致信韬奋,阐述对人生的看法,讨论了青年与国家的问题。韬奋认为写信者乃不可多得之人才,约见并邀他为《生活》周刊编辑,并为之取“寒松”笔名。
1934年2月,《新生》周刊创刊,任编辑。次年,他署名“易水”撰写《闲话皇帝》一文,在《新生》第二卷十五期发表,言日本天皇是“傀儡”,伪满洲国皇帝是“傀儡的傀儡”。上海日文报纸指责“侮辱天皇”,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抗议,要求“向日谢罪”。国民党政府查封《新生》,判刊物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引起世界舆论关注,《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巴黎时报》纷纷评论日本别有用心;海内外华人报纸,抗议国民党政府对日本当局卑躬屈膝;鲁迅撰文抨击暴政,对作者表示同情与声援。由于国民党继续追查《闲话皇帝》作者,他被迫流亡法国和苏联,其间参加由吴玉章负责的中共在国外出版的中文版《救国时报》编辑工作。1938年2月归国,历任生活书店总务部主任、《全国抗战》i月刊编委,与史枚创办《读书月报》。次年9月,到上海担任中共地下党的文委委员,参加《集纳》杂志编辑工作。1942年春,到苏北解放区任盐阜行政公署文教科长、阜东县委宣传部部长、《盐阜报》(后改为《苏北日报》)总编辑。1946年春,回上海从事地下党秘密工作,担任《民主》周刊、《群众》周刊和《新文化》半月刊编辑。1948年秋受组织派遣,赴华北解放区,在华北大学、人民大学担任教务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八一革命大学教育长、中共中央中南局党校副教育长、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党校校长、省委理论刊物《跃进》杂志主编。坚持著书立说。参加赴朝慰问团归来,编写《从朝鲜战场归来》通讯报告集。分配到党校主持教务后,编写《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该书1952年6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57年,根据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对该书作重大补充修改,增写反对“个人迷信”的内容。1959年和1962午再版时,他强调“共产党员应随时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反对个人迷信的理论,分析个人迷信的危害性及其产生根源。从1952年至1962年共印7个版本,江西、湖南、上海等14个省市出版社出版发行,民族出版社出版藏文版、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朝鲜文版,据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统计共印刷50次,印书达千余万册。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1975年7月2日,艾寒松去世。
人物作品
骑驴的大娘
夏雨压平了沙浪,
雨后的树林散着清香。
林外走来一头小驴,
驴上坐着头戴斗笠的大娘。
愉快的蹄声响进了树林
骑驴的大娘满面发光
“赶哪里?歇歇,大娘”
“会场上来,大姐。
我们送走了会长。”
大娘伏不住心中的欢喜,
又忙去家又忙把话讲:
“会长是个有本事人,
道理讲进了人心肠。
齐大伙差不多上过了台,
我也把几十年心气说了一场。
另外又办了几椿大事,
专造妇救会谣言的叫他游了乡
今天才看见世上有了天理,
原来理在地下不在天上。
谁说妇道不算个人,
妇道也要把大事打一扛。
谁说只配养子烧饭受心气,
家要和气人也要当。
这趟到家就去找人,
叫人看妇道是什么样!”
大娘越说越高兴,
又要多讲又要赶路忙
黑驴四蹄踏着湿沙路,
夏雨抚平了路上的沙浪。
愉快的蹄声离开了树林,
雨后的树林散着清香。
人物经历
“新生事件”
《生活》周刊被查封后,邹韬奋好友杜重远着手创办《新生》周刊。他利用自己实业家的身份以及与当时淞沪警备副司令蔡劲军等的社会关系,以总编辑和发行人的名义,向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登记备案创办《新生》周刊。1934年2月10日《新生》周刊创刊出版,艾寒松协助杜重远主持编辑和发行工作,《新生》在办刊宗旨、版式、文字内容和政治主张等方面力求保持和继承《生活》周刊的风格和特点。第一期由生活书店赠送给《生活》的老订户,一些读者误以为《新生》是《生活》的复刊,杜重远不过是邹韬奋的化名。《新生》的工作人员是《生活》的原班底,实际编辑工作由艾寒松负责。
1935年5月,艾寒松用“易水”笔名在《新生》第二卷第15期发表《闲话皇帝》一文,引起一场风波,这就是著名的“新生事件”。《闲话皇帝》是一篇随笔,泛论古今中外君主制度,涉及日本天皇。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蓄意扩大对华侵略,日本驻沪领事即以这篇文章“侮辱天皇,妨害邦交”为借口提出抗议。国民党政府一方面慑于日方压力,另一方面想趁机镇压不断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就以此为借口将《新生》周刊查封,主编杜重远被判一年两个月徒刑。
“新生事件”发生后,当局要抓《闲话皇帝》的作者“易水”,艾寒松处境很危险,他那时虽然还未入党,但得到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于1935年9月离沪出国,先是到了巴黎,后来又到莫斯科,参加我党在海外出版的中文《救国时报》的编辑工作。生活书店的王永德为他提供了刊物订户的地址,这样,《救国时报》可以直接从国外寄给国内读者,扩大了我党抗日救亡路线的影响。在莫斯科期间,艾寒松参加了
高尔基的葬礼。1936年6月高尔基去世后,为了隆重悼念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政府于6月18日成立了“安葬委员会”,并将高尔基灵柩停厝在莫斯科工会大厦的大厅内;“安葬委员会”对外发表公告:“从6月19日早9时至晚9时,莫斯科各界民众可在此瞻仰高尔基同志的遗容。”据当时莫斯科通讯社的文章记载,当天有50万人次的苏联民众(包括极少数外籍人士)到场致哀。艾寒松是当时参加高尔基葬礼的唯一一个中国人。
亲属关系
1941年,艾寒松在上海结婚,他的爱人赵金秀是由从徐家汇赵巷走出来的共产党员“阿妹头”徐鸿介绍的。1938年,从武汉撤往重庆时,艾寒松和徐鸿同乘一条船。在半个月的旅程中,他俩谈抗战、谈刊物,徐鸿也和他说到自己的身世,说到从小租住的上海徐家汇赵巷,说到赵巷7号自己的好姐妹赵金秀,要艾寒松到上海时去看看她。徐鸿还写信给赵金秀,介绍他俩认识。艾寒松到上海见到了赵金秀,两个人说起徐鸿的事情,越谈越投机,最后恋爱了,并于1941年结婚。
艾寒松在上海期间,为全身心做好党的工作,他和爱人毅然把两个女儿先后送给别人抚养,一个送给农民家庭,一个送给工人家庭。送给工人家的那个女儿于1967年春找到了,而那个送给农民家的女儿一直没有找到。
社会评价
邹韬奋:这真不愧是一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的寒松了。
邵公文:艾寒松同志是我们党的优秀理论工作者, 是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一位文化战士。 寒松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一心为党,一心为革命,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也无论在白区,还是在解放 区,他总是忠心耿耿,勤勉积极,党指向那里就勇往直前,义无返顾。他性格开朗豪爽,生活艰苦朴素,作风正派谦逊,从不搞背后活动,也从不搞吹吹拍拍,拉拉扯扯等庸俗低级的东西。他严于律己,从不自吹,从不收集自己历来所写的文字。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自觉的改造世界观,就是在被诬陷后十余年的困境中,仍然继续学习不懈,反省自己,随时准备回到工作岗位,渴望继续为党工作。寒松同志的一生是为革命而战斗的一生,他对革命的文化宣传事业,努力奋斗了四十五年,对党和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