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
全面性教育相关的医学名词
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Pre-exposure Prophylaxisof HIV infection,HIV PrEP),是一种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高风险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其使用有比较强的自主性,在使用一周后则无需依赖于对方是否坚持使用安全套,可有效改善其他干预手段中的性别权利失衡问题。但进行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的同时,也有必要使用安全套,这可以降低性传播感染几率。
定义
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是指还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在发生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行为之前,通过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来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方法。
相关药物及其副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等发布的相关国际指南推荐了可用于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的药物,即含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i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的用药方案。目前的研究证实,双药使用的效果要好于单药,故可以优先考虑双药复合制剂,如TDF和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FTC),或TDF和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但单一药物,如TDF单药也能有效预防注射吸毒者和异性多性伴者感染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方案使用者中,约90%不会出现任何副作用。另外10%的使用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轻微症状(如胃肠道不适或者头晕头痛),这些症状会在服药后几周消失。
有研究者指出,在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群中使用TDF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有一定的肾毒性发生率。另外,使用TDF/FTC双药可能会导致部分用药者的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但反应并不明显,停药后也可以恢复正常水平。极个别服药者可能会出现肾功能受损症状,此时需要及时就医,咨询医生的建议。
用药方案
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最普遍的用药方案是“每日服药方案”:每天都需要服用药物,具体服药时间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决定,但最好固定,不要每天变化。如果发现忘服漏服,应该立即补服。
对于男男性行为者,如果性行为的频率不超过每周一次,还可以采取“按需服药方案”,即发生易感染艾滋病病毒行为前2~24小时服用2片,首次服药后24小时和48小时各服用1片。
适用人群
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药物适用于艾滋病病毒检测阴性的感染高风险人群,因此在用药之前必须进行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的评估,进行相关艾滋病病毒检测来确认其是否为阴性个体。
世界卫生组织最初于2014年建议向男男性行为者提供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由于该方案具有较强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扩大了适用人群的建议范围,涵盖了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高风险人群。
根据相关临床试验,在过去6个月中有以下行为者即为高风险人群:发生过肛交性行为且未正确使用避孕套、从事性服务、与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未知或艾滋病病毒感染高风险的伴侣发生性行为且未持续使用避孕套、曾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等。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还将适用人群扩大到了艾滋病病毒阴性孕妇和哺乳妇女群体之中。
预防效果
相关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用药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若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忘服漏服,其有效性在90%以上。越是按照要求服药,预防效果越好,反之预防效果越差,可能有更大的风险感染艾滋病病毒。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
我国针对艾滋病防治问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其中涉及到了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相关的内容。其中《艾滋病防治条例》(2019修正)主要从尊重、关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角度进行阐述,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修正)、《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1998)《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2006)、《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2017)和《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计划(2019—2022年)》(2019)从艾滋病防治措施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中国HIV暴露前预防指南》(2019)对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的适用范围、用药方案、启动前准备、随访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共同保障了人们能够及时获取相应的服务,尽可能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艾滋病防治条例》(2019修订)
第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以及关怀和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艾滋病防治关怀、救助措施:
(一)向农村艾滋病病人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
(二)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
(三)向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四)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治疗和咨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艾滋病的传播。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
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办法、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它在全世界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将艾滋病感染率一直控制在世界较低水平。然而,随着近年来全球艾滋病的迅速传播,我国艾滋病感染率已呈逐年大幅度上升趋势。世界各国艾滋病流行态势及防治经验表明,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是一项刻不容缓、复杂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全社会参与并实施综合治理。为促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失时机地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增强全社会抵御艾滋病的能力,减轻艾滋病给人民健康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在总结国内外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二)大力推广和实施有效干预措施
1.积极开展针对性传播艾滋病的预防干预工作,落实推广使用安全套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专业队伍,制订干预工作方案并建立干预工作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深入有关公共场所和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开展深入细致的预防干预工作;利用同伴教育宣传员在社区开展刑释解教人员预防艾滋病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鼓励高危人群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测和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要在有关公共场所以及高危人群中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在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增设安全套销售点,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2.提高阿片类毒品成瘾者药物维持治疗覆盖率,扩大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吸食阿片类毒品问题严重的地区,要加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建设,同时开展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心理矫治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工作,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未开设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地区,要扩大清洁针具交换试点,降低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
3.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发挥三级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及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作用,建立符合各地实际,有效、可行、便捷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服务模式。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免费提供相关咨询和检测、产前指导、阻断、随访、营养指导等服务,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提供免费抗逆转录病毒药品;积极倡导并指导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
《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提出,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减少10%以上,其他性传播危险行为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5%以下。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年新发感染率控制在0.3%以下;夫妻一方感染艾滋病家庭的配偶传播率下降到1%以下。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到4%以下;经诊断发现并知晓自身感染状况的感染者和病人比例达90%以上。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达9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和病人治疗成功率达90%以上,累计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人数比2015年增加一倍。
行动计划提出六项防治措施,包括提高宣传教育针对性,增强公众艾滋病防治意识;提高综合干预实效性,有效控制性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提高检测咨询可及性和随访服务规范性,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和减少传播;全面落实核酸检测和预防母婴传播工作,持续减少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全面落实救治救助政策,挽救感染者和病人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全面落实培育引导措施,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活力。
在保障措施方面,行动计划要求,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防治责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防治能力;加大投入力度,保障防治经费和药品供应;加强科研与国际合作,提升防治水平。
《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计划》(2019)
《实施方案》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明确部门职责,调动全社会力量,在巩固现有防控成效的基础上,聚焦艾滋病病毒的性接触传播,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注重疾病防控、社会治理双策并举,创新防治策略,精准实施防控工程,遏制艾滋病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指导思想。
《中国HIV暴露前预防指南》(2019)
《指南》对于PrEP启动前准备、风险评估、相关检测项目及评估流程;PrEP服药过程中依从性的提高、高危行为的减低、随访方案、副反应及应对等内容进行了总结及指导。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作为的艾滋病防治领域的概念,在教育中往往会从尊重、关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防治等角度进行呈现。我国各部委发布的相关教育类文件中,大都从“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疾病预防”等角度强调了加强艾滋病预防知识教育和反歧视教育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初中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高中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
水平四(初中阶段)
疾病预防
水平五(高中阶段)
疾病预防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水平四(7~9年级)
身体健康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水平五
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疾病预防
水平六
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疾病预防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疾病预防
· 常见传染病(如流感、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的预防;
·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意义和项目选择;
· 常用的健康指标、正常范围,测定身体健康状况的常用方法(如测量腋温和脉搏、血压等);
· 正确选择必要、有效的保健与保险服务。
性与生殖健康艾滋病的传播、流行与控制,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和预防措施,艾滋病咨询检测和服务,不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相关国际文件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4年建议向男男性行为者提供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并于2015年11月出版了《世界卫生组织扩大了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PrEP)口服药的建议范围》(WHO expands recommendation onoral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of HIV infection (PrEP))。文件扩大了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的建议范围,提出应优先向艾滋病病毒感染发生率每年3/100人及以上的人群提供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服务。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应作为防治艾滋病综合服务包的补充预防措施,综合服务还包括艾滋病病毒检测与咨询、男用和女用安全套、润滑剂、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疗、男性自愿包皮切除和吸毒者减害等干预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7年发布了《艾滋病感染暴露前预防(PrEP)实施工具》(Pre-exposureprophylaxis of HIV infection (PrEP) implementation tool),《实施工具》包含针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模块,以在考虑、计划、引入和宣传口服PrEP药物方面对各个群体提供支持。
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又在2019年发布了多份文件,对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口服药进行指导。其中,《2+1+1是什么?以事件为导向的预防男性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口服暴露前预防:对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口服药建议的更新》(What’s the 2+1+1?Event-driven oral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to prevent HIV for men who have sexwith men: Update to WHO’s recommendation on oral PrEP)总结了事件驱动型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讨论了向男男性接触者提供事件驱动型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的考虑因素。
全面性教育中的相关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是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手段之一,而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性教育中,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同时涉及到知识要点和相关技能。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与“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8“性与生殖健康”下的第3个主题“理解、认识与减少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性传播感染风险”。此外,核心概念5“健康与福祉技能”下的第5个主题“寻求帮助与支持”中也有相关的内容,内容贯穿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核心概念8:性与生殖健康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人们可能会在生病时仍然看起来很健康
学习者将能够:
► 想到有些人即使生病,也可能会看起来很健康或感觉自己仍然很健康(知识)。
要点:无论生病与否,每个人都需要爱、关心和支持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人们无论在何种健康状况下都需要爱、关心和支持(知识)。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人们可能会因为和性传播感染者发生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病毒或发生其他性传播感染。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降低感染的风险
学习者将能够:
► 列举在青年群体中最常见的性传播感染类型(例如艾滋病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感染等)和最常见的传播途径(知识);
► 描述为什么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如握手、拥抱、共同一个杯子喝水等)(知识)。
要点: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包括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学习者将能够:
► 列举艾滋病病毒的不同传播途径(例如与被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头或其他锋利器具;在怀孕、分娩和哺乳期间)(知识);
► 说明绝大部分人感染或传播艾滋病病毒都是由于和被感染者发生了无保护的插入式性交(知识)。
要点:有一些方法可以降低艾滋病病毒或其他性传播感染的风险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或传播风险的不同方法,包括病毒暴露之前(例如使用安全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男性自愿包皮环切手术,或采取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并同时使用安全套)和之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取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知识);
► 描述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步骤(知识);
► (在有供应的地方)描述在什么年龄以及在什么地点可以接种生殖器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知识);
► 展示通过沟通、协商和拒绝等技能来抵御违背个人意愿的性压力,或果断表达采取安全性行为的意图,包括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或其他避孕措施(技能)。
要点:检测是确定一个人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或发生其他性传播感染的唯一途径;针对艾滋病病毒和绝大多数性传播感染都已经有治疗手段
学习者将能够:
► 展示对于自己所在社区中针对大多数常见性传播感染(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检测和治疗都有所了解(知识);
► 列举对想要进行检测的人表示支持的不同方式(知识);
► 认识到为接受检测的人创建安全的支持性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态度);
► 知道哪里可以进行检测(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各种性传播感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感染(淋病)、苍白螺旋体感染(梅毒)、艾滋病病毒和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尖锐湿疣)等,都是可以被预防的,治疗或控制的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发生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性传播感染的不同途径(如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怀孕、生产或哺乳时传播;通过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针头或其他锋利器具而传播等)(知识);
► 描述不发生性交是预防艾滋病病毒和其他性传播感染的最有效手段(知识);
► 解释如果一个人处于性活跃期,也有一些特定的方式可以降低艾滋病病毒或其他性传播感染的风险,其中包括: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插入式性交行为;实行“双方保持单一配偶”;减少性伴侣的数量;避免同时拥有多名性伴侣;接受性传播感染的检测和治疗(知识);
► 解释在某些艾滋病病毒和其他性传播感染发生率很高的环境下,年龄差距很大的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或代际亲密关系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和其他性传播感染的风险(知识);
► 展示如何协商安全的性行为和拒绝不安全性行为(技能);
► 展示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步骤(技能)。
要点:性健康服务机构可以提供艾滋病病毒的检测和治疗并提供安全套,一些机构可能会提供艾滋病病毒暴露前后预防用药或男性自愿包皮环切手术,还有一些机构可以帮助人们评估自身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也可以帮助人们获取所需的检测和治疗
学习者将能够:
► 审视如何通过医疗系统获得艾滋病病毒检测,以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支持的不同项目(知识);
► 列举不同的艾滋病病毒检测方式,以及这些检测是如何进行的(知识);
► 描述男性自愿包皮环切手术,以及这种手术如何降低男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知识);
► 在当地可以获取的情况下,明确表述艾滋病病毒暴露前后口服预防用药可以在艾滋病病毒暴露之前和之后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知识);
► 阐明每个人都有权利接受自愿的、知情的、保密的艾滋病病毒检测,而且不应该被要求公开自己的感染状况(知识);
► 认识到检测在评估艾滋病病毒易感性和获取所需治疗方面非常重要(态度);
► 展示如何对一个想要进行检测的朋友表示支持(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沟通、协商和拒绝技巧可以帮助年轻人抵御违背个人意愿的性压力,或强化其采取安全性行为的意图(比如坚持使用安全套或其他避孕措施)
学习者将能够:
► 回忆一个人的协商技巧会受到社会规范、权力不平等、关于自我决策权的个人信念和信心的影响(知识);
► 使用有效的沟通、协商和拒绝技巧以抵御违背个人意愿的性压力、采取更加安全的性行为策略(技能)。
要点:对进入性活跃期的人,采用何种策略降低感染风险会受多方面影响,包括个人的自我效能、感知到的风险水平、社会性别角色、文化和同伴规范的影响
学习者将能够:
► 对可能影响处在性活跃期的人做出降低自身感染风险的决定的所有因素进行批判性分析(知识);
► 认识到对一些群体的社会排斥和歧视会增加其感染艾滋病病毒和其他性传播感染的风险(态度);
► 制定和执行提升个人健康与福祉的计划(技能);
► 展示获取安全套的不同方法(技能)。
要点:性健康服务机构可以提供安全套、艾滋病病毒检测和治疗;一些机构可能会提供艾滋病病毒暴露前后口服预防用药或男性自愿包皮环切手术,还有一些服务机构可以检测并治疗其他性传播感染,提供避孕措施,处理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从而帮助人们评估自身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帮助他们获得所需的检测和治疗
学习者将能够:
► 评估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和最大程度地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的性健康服务(知识);
► 识别在什么地方可以获取安全和保密的艾滋病病毒检测以及其他服务(包括艾滋病病毒暴露前后预防)(知识)。
核心概念5:健康与福祉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对服务机构和媒体等提供的帮助和支持进行评估非常重要,这有助于获取优质的信息和服务
学习者将能够:
► 列举提供性与生殖健康及权利方面的帮助和支持的个人或机构(知识);
► 描述提供良好的支持和帮助的个人或机构的特征(包括保密性和隐私保护)(知识);
► 理解人们可以从一些机构获取有关性与生殖健康服务(例如:进行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咨询、检测及治疗;现代避孕、性虐待、强奸、家庭暴力和社会性别暴力,人工流产和人工流产后护理,以及污名与歧视等方面的服务)(知识);
► 列举能提供帮助和支持的可靠的媒体资源(例如:网站)所具有的特征(知识);
► 意识到对健康和支持来源进行批判性评估的重要性(态度)。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相关教育
小学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读本中,没有直接提及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的知识要点,但从健康与疾病、预防传染病、预防和应对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教学。
二年级下册中,读本讲解了有关健康和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了预防疾病的方法有营养均衡、睡眠充足、身体干净、心情愉快、锻炼身体、接种疫苗等。
读本三年级下册中,对传染病的预防进行了讲解,向学生说明学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选择健康行为在传染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读本五年级下册中,在“认识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以及“预防和应对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两个主题中介绍了艾滋病病毒及艾滋病的基本情况,说明切断艾滋病病毒传播渠道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途径。同时,读本中也说明,“通过抗病毒药物,可以控制艾滋病病毒”,向学生传达了正确的信息。
中学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在中学性教育读本中,八年级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到“性传播感染的预防与应对”和“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预防与应对”两大主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预防进行了讲解与说明。
现状
2017年6月之前,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在高危人群中实施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策略。2016年底之前,美国使用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的人数已达6万余人,其中,旧金山市2012年开始启动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项目,三年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持续下降,降幅达到44%。
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措施目前已经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使用,在中国大陆还尚未批准,但已有试点研究在国内进行。2018年至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了一项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的试点计划,在7个省份向男男性接触者推广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中国医科大学也启动了一项针对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的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即在实际医疗环境中,对具体医疗干预和实际操作及其结果所开展的评估研究),将有利于中国背景下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的开展与使用。
2016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教育部公共卫生安全重点实验室联合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上海进行了一项试点研究。结果显示,在1033名男男性接触被试者中,仅有26名(2.5%)最终接受了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调查发现,目前在中国大陆推广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还存在一些挑战,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有些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药物在中国的注册并不全面,可能会导致医生在开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的处方药时产生犹豫。
第二,现在中国还缺少和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相关的技术手册和操作指南,各个部门、医疗组织和社区还不能明确自己在推广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中的作用和工作。
最后,我国民众对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十二五”期间,相关组织对高危人群的相关调查表明,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和“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的了解程度不高,愿意接受预防措施的意愿也很低。各部门协调配合为民众科普相关的知识至关重要。
相关研究
依从性研究
在药物研究中,依从性是指患者实际服药与应遵循的医嘱之间的关系。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又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如个体的受教育水平、医疗服务模式与社会支持等都会影响个体是否坚持服药。
在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过程中,每日服药比间断服药依从性好。服药依从性越好,预防保护效果就越好。如果每周服药达到7次,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保护率可以达到99%;如果每周服药4次,保护率为96%;如果每周服药2次,保护率则会降低到76%。
对性行为和性传播感染的影响
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用药可能会增加性行为风险和性传播感染风险。北加州凯泽永久医疗中心的Marcus博士等人通过研究证明,随着用药时间的推移,被试衣原体感染和淋病奈瑟菌尿道炎的数量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参与者在逐渐停止使用安全套,从而增加了性传播感染的发生。因此,可以通过对用药者进行性咨询,提醒其注意其他风险因素,继续使用安全套,以降低性传播感染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01 11:12
目录
概述
定义
相关药物及其副作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