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煊
原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秘书长
艾煊(1922年—2001年8月10日),安徽舒城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抗日中学。
人物生平
艾煊(1922年—2001年8月10日),原名光道。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桃溪镇人。抗日战争爆发,他和部分同学离开学校,参加了抗日救亡团体。1940年3月,投奔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被分配到乡间做民运工作。同年秋,调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八分校沛洛宣教团任队长、指导员。1942年1月,调分校政训处工作,同时担任几个队的国文教员,同时担任《抗敌报》《先锋报》记者、编辑。这时,他正式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和诗歌。抗日战争胜利后,转入解放战争。艾煊被分配到正在组建的新华社华中野战军前线分社任编辑主任、采访主任、特派记者,参加涟水、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诸大战役战地采访报道。淮海战役结束后,调华东野战军八分团新华分社。1949年7月中句,前线总分社随第三野战军总部由上海迁南京。总分社组织规模空前的渡江战役军事报道。艾煊被派往中路军前线采访。同年秋,被派采访亚洲、澳洲工会会议。
作为战地记者,艾煊从1938—1949年11年间,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9年以后的整三年,一直在华东野战战场,没有离开过前线,写下了《内战战场闻见实录》,记下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内战争的大量史实。
南京解放后调到《新华日报》担任编委、部主任、副刊主编,被派去北京筹建《新华日报》驻京办事处。
1954年春,江苏省委宣传部决定由艾煊着手筹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召开第一次省文代会。他被选为省文联秘书长、主持省文联日常工作,同时成为专业作家。
1957年春,艾煊和一批青年作家响应党的号召,向省委提出专业创作的申请(不拿工资,靠稿费生活)。省委书记处书记陈光批准了他的要求,但要他继续担任省文联党组副书记,不管日常工作,只参加一些文联工作的研究。他获准专业创作后,即去苏州继续《红樱枪》的创作。6月初,反右斗争的喇叭已经吹响,被贬太湖西山孤岛劳动。被落实政策后回到南京。孰料“文革”又起,他家三代八口被逐,再贬太湖,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艾煊才得以彻底平反昭雪。1980年后,任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省文联副主席。2001年8月10日病逝。2002年7月,《艾煊文集》(1—8卷)由省委宣传部和省作家协会联系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为艾煊一生划了个圆满的句号。
主要作品
著有中长篇小说《战斗在长江三角洲》《秋收以后》《大江风雷》《山雨欲来》《乡关何处》《散发弄扁舟》《清浊界》《郊鄂外史》《太极之野》《苍颉之过》,散文集《碧螺春汛》《太湖漫游》《雨花棋》《艾煊散文选》《金陵·秣陵》(后改名《金陵梦华录》),散文套书《烟水江南绿》(包括《人之初》《茶之余》《海之潮》《绿醉天涯》《醒时的梦》《海内存知己》)等6部,电影文学剧本《风雨下钟山》(已拍摄发行)等。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艾煊.中国作家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4 11:1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