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书院位于今永城镇瀛山村,地处老瀛山东北边缘,海拔850米,离老瀛山最高处的天成庙很近,是一块风水宝地。芙蓉书院并没有背靠老瀛山,书院左侧面与老瀛山系相连,正门前是一坝良田,远方面向老瀛山另一侧,书院右侧小门朝向永城场镇和凤冠山。站在右侧小门前远眺,凤冠山、王良故居、中华村、永城果蔬基地尽收眼底;稍远处,是由莲花石而命名的莲花山。当年建书院时,对应于莲花山,取名为“芙蓉书院”。 芙蓉书院为四合院,占地1160平方米,正厅房三间,侧厅房各一间,原有书屋多数残毁,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规则的农房,但四周围墙保存完好。围墙厚约1.5米,随地势高低而建,前围墙高约10米,后围墙高度只有3米。前后围墙都留有缺口,便于向外瞭望。 芙蓉书院由永城人、国学儒生王介年和他的侄儿王用明共同捐建。书院石围墙大门上方镶嵌有一块石制门额,正中从右到左刻“芙蓉书院”四个大字,右边小字为:“道光十八年戊戌岁小阳月范亭王介年题立”。“小阳月”是农历十月的别称,“上浣”指上旬,由此可见,芙蓉书院建成于1838年农历十月。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皇帝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录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至此‘家重师懦,人尚礼教,弦诵之声,遍于闾里。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