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
中国安徽省公办高校
安徽师范大学(Anhu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安师大、安徽师大或安师(AHNU),学校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也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首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和“高水平大学奖补资金项目”支持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安徽省优先建设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
历史沿革
省立安徽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创建于1928年。前身是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在安庆建立的求是学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求是学堂与敬敷书院合并成立安徽大学堂,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安徽高等学堂,是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1921年,皖籍名流陈独秀、胡适、陶行知等极力倡导筹建安徽大学。同年7月,蔡晓舟为首组成“安徽大学期成会”,开展筹建工作。1922年3月20日,时任安徽省长许世英支持成立了“安徽大学筹备处”,后因军阀斗争筹备工作历三年无果而辍。
1927年9月,安徽省政府于安庆市成立“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先后召开了29次常务会议和九次全体会议,由筹备委员会推定刘文典为预科筹备主任,韩安为农学院筹备主任,吴承宗为工学院筹备主任。
1928年4月10日,安徽大学完成筹备,预科班正式开学,142名学生(分为社会科学班和自然科学班)在安庆菱湖百子桥原法政专门学校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这一天即为学校的诞生日,标志着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同年8月,设立“文法学院”,院内设立四系:中国文学系、教育学系、政治经济学系、法律系,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学制四年;10月,96名本科新生入校(中文19人,教育20人,外语2人,法律32人,政治15人,经济8人)。不久,工学院亦告成立,但当时考试合格录取的新生仅3名,无法独立开班(后转入理学院物理系)。刘文典以文法学院院长兼预科主任主持校务,代行校长职权,因保护学生顶撞了蒋介石,于1928年12月被免职。此后,学校又经历了程天放、王星拱、杨亮功、何鲁、程演生、傅铜、李顺卿等多位校长的主政。
1929年2月,学校拆文法学院为文学院和法学院,文学院设中文、外语、教育三系;法学院设政治、经济、法律三系;同年9月,学校成立理学院,正式招收数学、化学、物理三系理科新生。1930年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将学校正式定名为“安徽省立安徽大学”。著名学者如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姚永朴、陶因、丁绪贤、周予同、吕思勉、章益、周建人、朱湘、冯沅君、陆侃如、刘大杰等曾受聘来校任教。
1930年秋,学校在理学院又设立了生物系招收生物专业新生,这时学校形成三院10系的办学规模,学生人数由1929年的131人增至379人。1935年,学校增设了农学院,开始招收农艺、农业经济专业学生。从1932届至1937届,学校先后培养本科毕业生557人。
1938年6月,因日军深入皖省,原省会安庆沦陷,省立安徽大学被迫西迁,辗转湖北、湖南等地。后因教育部考虑内迁大西南的学校过多,无足够生源就学,决定省立安徽大学停办,现有学生并入武汉大学。1939年夏,校长汪洪法向省政府办理了移交手续,学校停办。
省立安大停办期间,为解决安徽未沦陷地区高中毕业生的就学问题,已迁至立煌县(现金寨县)的安徽省府于1940年春动议筹办安微建设学院。
1941年8月,安徽省立临时政治学院正式成立,校址设在立煌县(今金寨县)。10月,学院开学,新生入校。学院设文史、教育、政经、法律四系,学制一年,主要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干部。
1942年秋季,学院改为安徽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学制三年,设中文、史地、教育、数理、外文五科,培养中学教师。
1943年7月,学校改为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分中文、史地、政经、法律四系,及教育、数理、艺术、体育、会计五科。省立安徽学院是当时安徽省内唯一的一所高等学校。
1944年1月,考虑到皖南地区没有高校,决定在休宁万安镇徽州中学旧址,创设安徽学院皖南分院。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农林三系,银行、会计两个专修科,共招收学生138人。
国立安徽大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学院迁合肥临河集办学。
1946年9月,程演生提出将安徽学院迁到芜湖办学的报告获得省政府同意。省立安大经皖籍学者多方努力并报教育部批准,也开始复校,并改“省立”为“国立”,是为国立安徽大学。新学期开学时,程演生带领除转去国立安大的全体安徽学院学生和教职员工,从合肥搬迁到芜湖,定址赭山南麓。安徽学院在休宁万安镇的皖南分院的师生也同时迁到芜湖,与学院总部合并一处。
1946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聘朱光潜、陶因、高一涵、叶元龙、杨亮功、程演生等12人为国立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朱光潜为主任委员,陶因为委员兼秘书,负责复校事宜。至4月,朱光潜坚辞不就,教育部改陶因为筹委会主任委员。4月20日,在南京教育部会议室召开了第一次筹委会会议,教育部次长巢县人杭立武出席并致词。会议决定:“国立安徽大学”在安庆原校址复校。5月5日,筹委会由南京迁至安庆办公。6月正式接收校舍,并添建教授住宅及办学设施,组建机构、聘请师资。9月30日,教育部正式任命陶因为校长。11月6日,陶因启用“国立安徽大学关防”(即校印,现藏于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和校长印鉴。11月11日,国立安徽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陶因作了《本大学创立经过》的报告。复校后的国立安徽大学设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农学院四院,内含中文、外语、历史、教育、政治、经济、法律、数学、物理、化学、教育、农艺、森林12个系,后又增设园艺系及茶叶专修科。
1947年上期,国立安徽大学有教职员工307人,学生1100余人。
1948年6月,陶因辞职,教育部改任原省立安大校长杨亮功为校长。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首席军代表荆树鸿、副代表黎洪模等来安庆接管了国立安徽大学。12月,国立安徽大学成建制迁至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安徽大学;同月,学校正式成立校务委员会,许杰任主任委员。共设文艺(内分中文组、外语组、艺术组)、历史、教育、法律、经济、数学、物理、化学、园艺、农艺、森林、土木工程12个系,另办有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森林、艺术专修科及师资训练班。
安徽大学
1949年12月,安徽大学正式成立校务委员会,许杰任主任委员。行政机关设有教务处、总务处、主委办公室、政治教育委员会。取消学院体制,实行系科制,专业进行对口融合,共设文艺(内分中文、外语、艺术三姐)、史地、教育、法律、经济、致学、物理、化学、农艺、园艺、森林、土木工程12个系,另办有中文、历史、地理、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森林专修科及师资速成班。教学与生活区分设在赭山、小官山、凤凰山和狮子山等处。创办了校刊《安大生活》(后改为《人民安大》)。
1950年10月,安徽大学印信正式启用。
1952年5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由项南、戈华、方向明、郑英年、张佐文组成中共安徽大学委员会,项南为书记、戈华为副书记。1952年度第二学期起改行校长制,许杰任校长、手仲、方向明为第一、第二副校长。
1953年,调整后的安徽大学由四院改为二院:师范学院、农学院。
安徽师范学院
1954年,国立安徽大学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和华东行政委员会高教局通知决定:撤销安徽大学校名和建制,其所属农学院、师范学院分别独立为安徽农学院(今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学院。同年9月,农学院迁合肥独立建校,安徽师范学院承袭安徽大学的所有财产、图书、物品、人事等在芜湖赭山南麓继续办学。
1956年设科学研究部,同时设立函授部,创办夜大学,使安徽师范学院成为安徽省第一所创办成人高等教育的普通高校。另有附师、附中、速成中学、附小。
1958年,将芜湖安徽师范学院的中文、历史等文科专业调到合肥师范专科学校组建“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师范学院当时有一大批名师,如刘乃敌、王志稼、单粹民、雷垣、吴锐、宛敏灏、张涤华、光仁洪、程谪凡、昂觉民、余俊生等。科学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校园建设成绩喜人,体育设施较完备。自1953年至1959年共培养毕业生本科545人,专科1944人。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学师资,还培养了部分高校师资。
皖南大学
1958年10月,刘少奇来芜湖视察,为学校题写了“皖南大学”校名。1960年3月,教育部批准安徽师范学院更名为皖南大学,其任务仍以培养师资为主。同年3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来校视察,并写下了“鼓足干劲。又红又专,敢想敢干,冲向尖端”照词,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
皖南大学成立后,学校领导和组织机构变化不大。1960年9月,艺术科和安徽艺术学校合并成立安徽艺术学院。体育科与安徽体校合并,成立安徽体育学院。不久,上述二院分别撤销并入合肥师范学院和皖南大学(是为合肥师院的艺术系和皖南大学的体育系)。1962年皖南大学又新建外语系。1963年省委决定安徽教育学院的数学、物理两系本科生并入皖南大学。皖南大学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体育等六个系,学制四年。另设有化学、生物、体育三个专修科,学制二年。学校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进一步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办学原则。自1960年至1969年,共毕业学生6400余人。“文革”期间,由于刘少奇被打倒,“皖南大学”牌子被砸,一切教学工作停顿,进行“斗、批、改”。
安徽工农大学
1968年9月,经省革委会批准,皖南大学更名为安徽工农大学。合肥师范学院校园面积700余亩,设有政教、中文、历史、外语、地理、教育六系(后教育系停办,1963年增设艺术系)。1959年7月创刊的《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暂学社会科学版,是全省高校中第一家作为高校学术性刊物由邮政部门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报。《学语文》、《英语广播》等杂志,也由邮政部门向全国发行。1958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康生来院视察,并题写了“合肥师范学院”校牌。1961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毅来院视察,并作了重要讲话。1959年10月19日,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亲临学院跃进誓师大会,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大干快上,力争在三、五年内赶上国内师范院校的先进水平。学院自1958年建院到1969年底合并,前后共毕业学生7428人。
1970年,安徽省委决定将合肥师范学院的校园让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将合肥师范学院整体迁到芜湖与安徽工农大学合并,这样,原来从芜湖迁合肥的中文、历史等文科专业又重新回归母体,安徽工农大学成为全省文、理、艺、体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定名安徽师范大学
1970年,省委决定将合肥师范学院的校园让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将合肥师范学院整体迁到芜湖与安徽工农大学合并。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安徽师范学院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
1970年至1976年,学校共招收了6届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
1974年5月,根据安徽省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省委、省革委会决定进一步发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事业的“母机”作用,创办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分校、六安分校。9月,又批准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文革”后,自1977年11月起,经省革委会批准,又在全省陆续设立了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六安教学点、滁县教学点、巢湖师专班、淮南专科班、马鞍山市专科班、宿州专科班、徽州专科学校、池州专科学校、铜陵专科学校。
1977年5月至8月,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同志连续发表有关教育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9月,明确提出要恢复大、中专学校统一招生制度。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当年第四季度开始恢复高考,直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中招收大学生。学校教学工作也从此走上正轨。1978年2月,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的首届1977级1091名本科学生入学,同年,研究生也恢复招生。从1980年起,学校和全国重点大学同批次,参加第一批录取。
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进入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国家第三次重点高校建设工程行列。
2013年,安徽师范大学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5月,学校入选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同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12月,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承担高校。
2018年11月,安徽师范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4月,安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揭牌,是安徽省高教系统设立的首家学前教育学院。8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1年1月7日,安徽师范大学与合肥市人民政府达成合作意向,拟将肥西师范学校成建制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建为安徽师范大学合肥校区。5月,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正式揭牌。
2022年2月,安徽师范大学合肥校区正式启动采购。
2022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合肥校区二期工程竣工。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18个学院,本科专业89个,学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6个、高峰培育学科4个,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4个,安徽省重点学科18个(A类省级重点学科1个、B类省级重点学科17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3个。现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2712人(不含“三附”),其中专任教师1889人,教授、副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职工1063人。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聘任院士2人,拥有“长江学者”7人,国家“杰出青年”9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千人”2人,中科院“百人”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优青”4人,海外“优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5人,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等3人,共有在职的省级以上人才称号(荣誉)教师600余人次。拥有省级教学名师24人,省级教坛新秀45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在课程建设上,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线下课程14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在基地建设上,学校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1个。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
合作交流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截至2024年3月,学校先后接收60多个国家(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5000余人次,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韩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在乌克兰扎波罗热国立大学设立了孔子课堂。拥有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硕士项目各1个。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重点智库1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7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7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1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安徽师范大学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21项立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5项,青年项目4项,立项数全国排名为第53位,全国高师院校排名为第11位,创学校历史新高。
在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期项目评审中,安徽师范大学49个项目获立项资助,其中面上项目1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项,立项率20.25%,获批项目经费1804.5万元,获资助项目数、立项率和经费数较2022年同期分别增长36.11%、5.06%、29.82%。立项数量在省属高校中位列第四。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3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由花津校区敬文图书馆、赭山校区图书馆和天门山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舍面积达4.6911万平方米,有各类阅览室(库)27个、研讨间27间、阅览座位3165席。图书馆拥有馆藏文献总量305.53万册,涵盖所有学科。中外文纸本期刊保持在1600余种以上,电子图书259.48万种,数据库106种。世界著名的《科学文摘》(英国)、《生物文摘》和《化学文摘》(美国)、《文摘杂志》(前苏联)均有收藏。图书馆以古籍、徽州文书、民国时期文献为馆藏特色。古籍总量19.56万册,总藏量在省内仅次于安徽省图书馆而位居全省高校之首;善本古籍0.88万册,2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37部古籍入选首批《安徽省珍贵古籍名录》,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不配不补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馆藏古籍尤以地方志收藏最为见长,拥有除海南省之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方志1.9万册,还有相当数量的徽州文书等地方文献;馆藏古籍以元刻本年代最早、明刻本最精。图书馆还拥有省内高校图书馆最丰富的一九四九年前报刊(8000余册)、民国图书(3.5万余册)。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办于1957年,1973年复刊,主要刊登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生命科学、地理学、国土资源学、旅游学、环境科学、电化教育学、体育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本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3种数据库和文摘的源刊。四次被评为“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2000年12月荣获(CAJ-CD)执行优秀奖。2004年8月,被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安徽省高校学报优秀学报二等奖”。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办于1957年5月,历经《安徽师范学院学报》《合肥师范学院学报》等几次更名,文革期间曾一度停刊,1973年复刊。本刊辟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诠释学、中国诗学、徽学等栏目。入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龙源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四度被评为“安徽省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学报《诠释学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学报特色栏目”。2004、2009年两度获“安徽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2009年被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安徽师范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由郭沫若为安徽师范大学亲笔题写的校名;下部ANHUI NORMAL UNIVERSITY为英文校名;中间图案为教师正在授课形象,表达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之寓意,其中●代表太阳,下面由变形的学校缩写“安师大”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A、S、D组成,1928代表建校时间,蓝色象征蓝天或黑板,寓意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采用蓝色为底色,中央印有学校校徽,校徽为金色,下半部印有安徽师范大学校名,字体颜色为白色。
精神文化
安徽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厚德、重教、博学、笃行”。
厚德:语出《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在彰显学校厚德质朴、至善致远的优良品质,期望师生员工砥砺德行,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大德)承载天下重任。
重教:指尊教、重教、爱教、乐教、善教。意在弘扬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形成于安徽浓郁的教育历史人文背景和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倡导学校教师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办学特色定位和“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办学理念。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意在秉承皖学严谨朴实、求是创新的学风,勉励师生员工勤奋学习,博采众长,放眼世界,兼容并包,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
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笃行”二字,意在弘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师大精神,引导师生员工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崇尚实干。
“厚德”突出了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重教”强调的是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博学”是求学、治学的目标、方法,“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使所学有所落实,强调重视实践的教育理念。厚、重、博、笃,寓意厚重笃实、博雅精深,展示学校敦厚丰富的精神底蕴和人文内涵;德、教、学、行,寓意学校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校歌为《安徽师范大学校歌》,沿用学校前身省立安徽大学1933年第九次校务会议审定的校歌,由时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程演生作词、国立音乐学院院长萧友梅作曲。
社团文化
安徽师范大学学生组织有:安徽师范大学学生会,安徽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安徽师范大学青年通讯社等;校学生会下设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分会等十七个学生分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全面负责学生社团的日常联络和管理工作,是学生社团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2024年5月,安徽师范大学江南诗社、大学生心理研究会、英语之角协会、大学生物理爱好者协会4个学生社团入选文教体育领域、社会服务领域、对外交流领域、科技创新领域榜单,获评总数位列安徽省高校第二。
安徽师范大学江南诗社成立于1983年,曾与北京大学的五四文学社、复旦大学的复旦诗社、吉林大学的赤子心诗社并称为全国高校四大文学社团。发展会员3000多名,培养出如钱叶用、袁超、祝凤鸣、查结联、方文竹、罗巴、常河、徐春芳、李商雨等二十多位全国著名诗人,出版诗集近百部,发表诗文数千篇。历年编发的诗歌作品多次被全国各大文学刊物转载,部分作品曾发表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飞天》等全国著名刊物上。另有年度《江南诗刊》多辑。
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研究会成立于1983年10月,业务指导单位为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主要特色活动有:“321睡眠日”活动、“525我爱我”心理剧本大赛、“1025邀你爱我”主题团辅活动以及“全心全益 心灵护航”志愿服务活动。
安徽师范大学英语之角协会,亦称English Corner Association,简称ECA。协会成立于1986年,是安徽师范大学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也是安徽省规模最大的学生社团之一。协会曾举办“外研社”系列比赛、四六级专业培训及模拟考试、四六级打卡、口语角等多种精彩有趣的活动。
校区情况
安徽师范学院有三个校区,分别是赭山校区、花津校区和天门山校区。
赭山校区
赭山校区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建有田家炳教育书院、图书馆、室内和室外运动场等设施。
花津校区
花津校区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建有七栋教学楼、南体育场、北体育场、医务室和宿舍楼等设施。其中,敬文图书馆是花津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自东大门主广场凸向湖面,四面来风,八方有景。
天门山校区
天门山校区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占地约200亩,有北教学楼、行知楼、实验楼等教学楼群,图书馆、食堂、学生公寓等生活楼宇,体育馆、田径运动场、篮排足网球场、大礼堂等学生活动场地。该校区于2022年7月启用,首批入驻文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历史学院1600余名2022级新生,2023年9月再次入驻文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美术学院、历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等8个学院共计3100余名本科新生。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安师大五四堂
安师大五四堂的定名由来是为了纪念 “五四”青年节及迎接即将开展的思想改造运动。1952年5月4日晚上,全校师生员工举行落成典礼,并由安徽大学许杰主委亲临讲话。这栋建筑颇具有历史纪念与教育意义。同时,这里跟随学校的发展与变迁,从解放初期作为安徽大学大教室,以后一度作为学校小礼堂,现为专家楼餐厅,它是安徽师范大学发展变迁历程中的标志性历史建筑。
皖江中学堂暨省立五中旧址
皖江中学堂暨省立五中旧址位于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内,是芜湖最早的官办初等教育学校,也是该省最早的独立中学。教育家严复1905年担任皖江中学堂监督(校长),陈独秀曾执教于此,这里培养了一大批革命人才,是中国早期新文化运动的萌发地。2019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1328平方米,建筑面积1023平方米。
安师大老行政办公楼
安师大行政办公楼建筑面积702.81平方米,建于1956年,该建筑位于校园西侧,坐西朝东,青砖扁砌,平面呈凹字形。此处原是安师大后勤办公楼,之后是历史系和政教系办公楼,现为《学语文》杂志社和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办公楼,2022年,安师大行政办公楼被列入芜湖市第二批历史建筑。
安师大老图书馆
安师大老图书馆建筑面积2236平方米,建于1956年,该建筑在高程为50米的赭山南坡,大楼于1956年落成后,即作为图书馆。2022年,安师大老图书馆被列入芜湖市第二批历史建筑。
安师大校门
安师大校门建筑面积50平方米,建于1978年,1972年,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并决定将学校大门移至面临镜湖的位置,形成“门迎绿水,背靠青山”之势。1978年新校门建成。2022年,安师大校门被列入芜湖市第二批历史建筑。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唯我师大 相承一脉.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学校简介.安徽师范大学.2022-08-30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15:3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