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兰之室
汉语词语
芝兰之室(拼音:zhī lán zhī sh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孔子家语·六本》。
成语出处
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芝兰之室”。
成语典故
一日,孔子曾子说:“我死了之后,子夏会愈来愈精进,但子贡会每况愈下。”曾子问:“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回答:“子夏喜欢和比自己贤能的人相处,子贡却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相处。”
古人说“物以类聚”,因此,想了解一个人的贤与不贤,最快的方法,就是观察他的朋友群。孔子说:子夏喜爱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渐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了孩子将来的情况;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人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自己所要相处的人。
成语寓意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凡夫俗子的心缺乏定性,观念与个性很容易受到周遭环境影响。如果常与品行良好的人相处,可以养成端庄仁厚的气质;假使常和心术不正的人在一起,心态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了。之所以要亲近善友远离损友的理由,也是显然明白的,如古语所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在这纷杂的世间,人们要慎择良朋、远离损友,吸收正知、摒弃邪见,时刻警惕自己,将心念照顾好,将行为调整好,如此才不会随波逐流而糊里糊涂过一生。要提高自己,多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学习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要多看到他们的缺点,然后引以为戒。
成语运用
“芝兰之室”(芝、兰:香草名)比喻良好的环境。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
唐·陈子昂《薛大夫山亭宴序》:“既人芙蓉之池,君子有邻。还得芝兰之室,披翠微而列坐。”
元·谢应芳《答陈天倪谢荐师启》:“兹荷爱乌之及,特厘遗鲤之书,曲怜觅梨栗之儿,直命入芝兰之室,从明复受春秋之业,看希夷画太极之图。”
鲁迅《呐喊·鸭的喜剧》:“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3 11:26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