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家桥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
海曙区古林镇三星村,是海曙区迄今掌握的最早人类居住地之一,称得上是海曙农耕文化的原点。据考古勘探,芦家桥遗址相当于河姆渡第三层文化,属于“
河姆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5000多年。遗址内发现有颗粒清晰的炭化稻谷和纹路明显的草席碎片等,证明至少在5000年前遗址所在的古林镇,先民就已经开始编织草席并开展稻作生产活动,这为“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早在1973年,芦家桥遗址已被发现,为当时的鄞县文物保护点,但历年来均未曾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勘探和发掘。经
浙江省文物局发文批准,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才正式对这两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
勘探结果表明,芦家桥遗址和
董家跳遗址均属较为典型的史前文化聚落遗存。据悉,芦家桥遗址分布面积2.4万平方米左右,由相距约30米的东、西两个区块组成。遗址层位堆积可分五层,其中第四层为主文化层,勘探时从该层采集到泥质、夹砂、夹炭等不同质地、不同陶色的陶器残片以及木屑、木块、木炭、稻壳、稻叶、果核、苇编、红烧土和动物骨骼等遗物。
芦家桥遗址,出土了碳化稻谷,经专家认定,芦家桥先民已脱离刀耕火种阶段进入农耕文明时代,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的第三文化层,属“河姆渡文化”的组成部分,故“芦家桥遗址”1986年被列为鄞州区级文保点。
在五千年前的芦家桥先民原始部落群里,石刀、石斧、石钵、石鼎,以及陶釜、陶罐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和生活工具;在木屋和草棚里,挂着鹿角、牛头等各种动物骨骼;窗户用芦苇加草编物编织,披着长发围着草编围裙的先民们用石器劈柴,用牛犁田,用印有花纹的泥质红陶和黑陶盛放饮食。当时的芦家桥先民已脱离刀耕火种的年代,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生活村寨,开创了相当进步的经济和文化,它是鄞县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遗迹。